每日一画|妃子教鹦鹉,绫罗映雪衣
杨贵妃教鹦鹉图
宝山辽贵族墓中“杨贵妃教鹦鹉图”高0.7米、宽2.3米,用工笔重彩绘制,具有晚唐风格,也是目前见到的绘制时间最早、艺术效果极佳、再现杨贵妃仙姿真容的稀世绘画珍品。这幅画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按照其风格绘制的,技法深得周氏画风的真传。周氏画风指的是唐代擅长绘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等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图”。其画不仅享誉中原,而且还影响各地,自治区文化厅王大方处长认为,这幅壁画表明早在1000多年前中原汉族人民和北方民族在绘画艺术方面便有着密切的交往。
壁画中的杨贵妃云鬓抱面,高髻饰梳,佩金钗,面如满月,眉似弯柳,丹凤细眼。身穿宽袖袍,红色抹胸,蓝色长裙,手持拂尘,端坐于高背椅上。显得雍容华贵,典雅秀美,艳而不妖,丰而不肥。前面条案上经卷平展,鹦鹉雪衣娘站立一旁,羽毛洁白,长尾如带,钩啄点红,显得俊俏灵秀。贵妃身边,有众多侍臣、侍女。壁画背景是鲜花、翠竹和湖石。在壁画右上角竖框内,有墨书榜题诗:“雪衣丹嘴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鹦鹉雪衣娘是岭南所献的白鹦鹉,据史料记载,杨贵妃养有一只岭南所献的白鹦鹉,命名为“雪衣娘”,这只白鹦鹉能通篇背诵佛教《多心经》。这幅宝山辽贵族墓壁画反映的就是白鹦鹉“雪衣娘”诵经的传说,这也为我们引出了杨贵妃与鹦鹉雪衣娘的故事。
关于《妃子教鹦鹉图》的故事是这样的:“唐人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中有记载,岭南地区曾进贡一只会说人话的白色鹦鹉,称为“雪衣娘”,一天飞上杨贵妃的镜台自言自语说:“雪衣娘昨夜梦见被鸷乌所搏。”而雪衣娘在宫中备受宠爱,待遇极厚,也调教得伶俐、驯服,尤其是语言能力很强,因而极得玄宗的宠爱。唐玄宗吟诵近人的诗篇,几遍以后,雪衣娘便能成诵,出口无误。杨贵妃教它《多心经》,雪衣娘滚瓜烂熟,日夜不息地念着此经,似乎是为杨贵妃祈祷,雪衣娘几乎不离唐玄宗和贵妃左右,日夜侍侧。唐玄宗常和贵妃、诸王博戏,当唐玄宗局面要输时,唐玄宗的侍从便呼雪衣娘,雪衣娘闻命立即跃上博局,脚踏局盘,双翅翻舞,博局只好从头开始。然而有一天,雪衣娘在殿廷玩耍,突然遭猎鹰袭击,一个回合便一命呜呼。唐玄宗和贵妃见雪衣娘如此惨状,痛惜不已,哀悯之情长久澎湃奔涌于胸中,不能止息。雪衣娘被隆重地葬在苑中,特地立冢,呼为鹦鹉冢。”
这幅《杨贵妃教鹦鹉图》描绘的就是雪衣娘陪伴杨贵妃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图中的调教图是在一个皇家的花苑里,有木有竹,在气节上是春夏的时候,在唐代的中原,长安地区,还不是象今天这般的寒冷,蜀国当时有木棉,而沅水一带有木瓜,相应的三秦之地亦不十分的寒冷,炎热的时候多些。图中的五个女子中,坐在唐代时前卫的小胡橙上的女子就是后宫中的尊者杨贵妃,胡桌立在妃子前,桌上就是白鹦鹉--娇小的雪衣娘,《心经》一卷展开在胡桌上,图中的贵妃风情是有点沉静而内敛,因为在调教雪衣娘时是用佛家的经典《心经》,在观自在菩萨的音声中,一切就显得庄严而神圣,没有与明皇鸳鸯调戏的那种性感与风情。这里也算是众生平等佛教及于禽类,不仅是动物的鹦鹉在佛祖庄严的音声中沐浴,天地间的草木万物亦在沐浴牟尼的光辉中。
图中杨妃着唐朝常见的装束,浅红有图纹的罗衣披帛,姿态丰腴而美丽。图画里其他宫娥与仕女的形象同样丰满迷人。她们体现出盛唐至晚唐时期华丽绝伦的宫廷审美风尚。看到这么多位美丽的宫廷女性,优画君不禁感叹,环肥燕瘦真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潮流。原来在唐朝,风韵十足的从来都是脸型饱满、身材丰腴的胖美人。而在当下,A4腰、白骨精和锥子脸却成了潮流。看来美是随时代变化的。小巧玲珑和风韵多姿都是美。这幅《杨贵妃教鹦鹉图》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把我们带入了传说中的故事里。让我们窥见了唐代宫廷的风尚,感受到宫廷生活的情趣。灵动的鹦鹉与优雅的贵妃彼此相伴,好一幅宫廷气息浓郁的唐代贵族生活图景。这幅妃子教鹦鹉图寓意着吉祥和庄严,它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也难怪契丹国汉族女贵妇的墓葬里会出现这样灵动而奢华的图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