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博物馆的新展,让你踩一踩碎了一地的玻璃丨带你看展

发布时间: 2018-11-07 14:49 
分享到:



关于玻璃的一切,

将以超出想象的流光溢彩,

在你眼前无限拓展。

The limitless glamour of glass 

unveils beyond your imagination.


1.

从碎了一地的玻璃说起



看完玻璃博物馆的新展,我更新了艺术类app“在艺”上的动态,只发了一段只有六秒钟的短视频:在玻璃博物馆当代艺术空间的二楼展厅里,穿上博物馆提供的鞋子进入看展现场,目之所及,是玻璃,玻璃,玻璃。


它就在你的脚下,碎了一地。



“物镜——刘建华个展”展览现场,2018年,上海玻璃博物馆 



如此“危险”的展览并不多见,参观者必须换上博物馆为你准备的防护靴才能进入,如此有存在感的展览也不多见,距离艺术空间几百米远,碎玻璃被观者踩踏发出的噪声便传入耳中,无时不在。



“物镜——刘建华个展”展览现场,2018年,上海玻璃博物馆 



紧张,惊喜,疑惑,专注脚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欣赏艺术、体验艺术不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行为,到达作品之前,艺术家已经给了你的足够的刺激,但,这只是开始。


2.

会呼吸的风景



踩着这13吨的碎玻璃,你将面对这个展厅里分布的2.5米高的黑色书墙,以及只有黑色玻璃画框的窗户。它们是另一件作品,《呼吸的风景》


深秋的上海,丝丝凉意从打开的窗户透进来,当窗户被框上了画框,也就责无旁贷成为了艺术装置,它将室内与窗外变幻的外景无缝沟通起来,融为这个艺术展览的一部分,入冬后想必在寒风雨雪的加持下,体验会更为深(xin)刻(sai)。


《呼吸的风景》,2018年,玻璃、水泥,可变尺寸,“物镜——刘建华个展”展览现场,上海玻璃博物馆


与敞开呼吸的窗户对应的,是展厅里的水泥墙,形成一组《黑色的形体》,阻隔、切断、遮挡、半封闭——它成了窗户以及窗外自由世界的反面,完成颇有趣味的空间对话,对着这一系列从碎玻璃开始的艺术,你是不是开始好奇作品背后的艺术家?



刘建华



1962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现生活、工作于中国上海。

 

刘建华以陶瓷和综合材料为媒介,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和装置艺术家。他生长于江西吉安市并在以陶瓷著名的景德镇生活、工作、学习了14年之久。1989年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创作。刘建华的作品反映了近年来不断困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化等系列问题。他的《日常·易碎》系列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中首次展出,刘建华将日常用品复制成外表和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性的神秘物体。2008年,他一反先前多年对全球化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诸多问题、焦点的近距离直接关注,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理念来进行创作,从2008年作品《无题》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个当代艺术创作概念的基本方向。


刘建华还是中国重要艺术小组“政纯办”成员。政纯办艺术小组成立于2005年7月,由洪浩、萧昱、宋冬、刘建华、冷林组成。



作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建华以往的创作都围绕陶瓷展开,“视觉效果轻盈,但实则却坚硬又脆弱”。


玻璃和陶瓷虽是不同材质,但他认为,这些都与自然界的物质息息相关,而“打碎”是刘建华早期进行陶瓷创作时采用过的方法。艺术家延续对材料的敏感以及过往创作生涯的线索和脉络,晶莹透明的玻璃被强力打碎。



《呼吸的风景》以及同一层展厅里的《碑》均是玻璃材质装置,却让你丝毫感觉不到玻璃,黑色和血红色的颜色模糊了玻璃的质感,一上楼便遇到大面积色块迎面撞上,静穆,肃然,亦让人心生感叹:玻璃不仅是用来碎的,除去光亮、易碎和透澈,它还具有无限可能性。


《碑》,2018年,玻璃、碳钎维、钢,350 x 75 x 60 cm,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3.

塞上的观看之道



同期展出的还有位于一楼展厅的“塞上——孙逊个展”。展览标题来自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目前展出的上集包含艺术家本人的手稿、绘画、动画影像,玻璃材质的大型装置新作则将在明年3月的展览下集中露面。



孙逊



孙逊,198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阜新。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次年,成立π格动画工作室。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孙逊较早在国内外的相关展览及评选活动中得以崭露头角,其动画作品曾入选柏林电影节与威尼斯电影节。饱含隐喻的画面细节、暗黑张力的手绘风格、梦幻跳跃的情节设计是孙逊颇具个人特色的视觉语言。近年来,孙逊以新媒体艺术为原点,在更为广阔的视觉艺术领域做出了诸多尝试:探索在报纸、书籍、木刻版画、水墨、色粉等不同创作媒介中的叙事效果,探讨如何展现非线性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结合自身对于社会与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探究现实与幻想的表现形式。

 

孙逊代表作品包括:《鸱吻之泪》(2017),《教徒》(2016),《偷时间的人》(2016),《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2016)《时间公园》(2015),《龙年往事》(2014),《魔术师党与死乌鸦》(2013),《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2011),《诗歌工厂》(2010),《主義之外》(2010),《21克》(2010),《人民共和动物园》(2009),《新中国》(2008),《黑色咒语》(2008),《安魂曲》(2007),《英雄不再》(2007),《讹》(2006),《异邦》(2006),《魔术师的谎言》(2005),《文字元年战役》(2005)。




孙逊是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在过往短片中尝试的图像叙事模式将结合长片剧情模式,于是有了计划在2020年公映的长片动画电影《万国舆图》(暂定名)。


“塞上——孙逊个展”(上集)展览现场,2018年,上海玻璃博物馆


在展览的上集,你将看到一部动画电影是如何诞生的,而下集展出的玻璃装置则是这部电影项目中来自真实世界中的灵感之物,这是上下集之间的呼应。


艺术家孙逊为媒体进行导览,“塞上——孙逊个展”(上集)展览开幕现场,2018年,上海玻璃博物馆


4.

退火是什么?



普通观众如我,在这个展览之前,从未听说过“退火”。但对于玻璃制造工艺而言,“退火”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在激烈的高温燃烧后,
玻璃需经过缓慢的降温过程才能最终成型。玻璃的生产工艺包括配料、熔制、成形、退火一系列工序。



“炙热的熔料在上千度的温度下被塑型,随后经过加热-保温-慢冷-快冷四个退火步骤,使其减缓冷却速度的同时降低玻璃的永久应力。过程中变化种种虽可控,但亦有天数。期间,结果的未知性和偶然性也带给玻璃作品不可预知的宿命,令人着迷。



“退火”承载着玻璃制作中让人期待的随机性与不可预知性,玻璃博物馆发起的“退火”项目已经持续了五年,先后邀请到了张鼎、杨心广、廖斐、毕蓉蓉、林天苗、刘建华和孙逊共7位艺术家参与进来,以他们并不熟悉的玻璃作为媒材,创作出令人惊奇的玻璃艺术。


在上海西北角的玻璃博物馆,这个曾经的老车间,挖掘出玻璃的无限潜能。


彩虹礼堂,“退火”项目新闻发布会现场,2018年,上海玻璃博物馆


5.展讯


上海玻璃博物馆2018年“退火”项目

塞上——孙逊个展 & 物镜——刘建华个展


展期

2018年11月5日-2019年5月31日

地点

上海玻璃博物馆当代艺术空间

上海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票价

60元  优惠票(30元)

开放时间

冬令(11-4月)周二–周五 10:00-17:00 

周末及节假日  9:30-17:00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