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之下》海报原画创作者尤洋:有高度的东西往往都是孤独的

发布时间: 2017-07-11 11:12 
分享到:

前段时间上海电影节,黄渤凭借《冰之下》斩获金爵奖最佳男主角!这部集欲望、挣扎与救赎于一体的黄渤影帝之作不一般!究竟是怎样的作品呢?让我们从电影先导概念海报说起!


6月29日,《冰之下》海报原画创作者尤洋老师做客文化咖微课堂,聊一聊艺术与电影的珠联璧合,带我们一起走进“心有猛虎”的艺术世界。

以下是尤洋讲课内容



 采访环节 


Q:文小咖

A:尤洋

青年艺术家尤洋

Q:黄渤凭借《冰之下》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主角,电影先导概念版海报以独特形象广博眼球,海报中老虎的图像来源于您的作品《动物凶猛》系列2号。从画作华丽变身为电影海报,背后的故事曲折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A:蔡尚君导演第一次看到《动物凶猛》系列时,他很喜欢这套作品的颜色,但他希望虎的气质应当在保持沉默时还要有潜藏的凶猛气场,也就是希望更有杀气一些。这一系列作品是我迄今为止创作最多的一个系列,到现在已经创作到21号作品。符合他海报要求的作品已经在2015年被一个上海藏家收藏了。在征得藏家同意的前提下,电影《冰之下》使用了动物凶猛系列作品中的2号作为海报原创。


Q:大部分电影的概念海报都会有主演形象的体现,而在《冰之下》海报中,只有巨大的老虎和乌鸦赫然在目,这两种动物有什么象征的意义?老虎形象与电影《冰之下》最核心的契合点是什么?


A:
蔡尚君导演选择我的老虎是因为他的电影风格基本和老虎本身有很大的共鸣,《冰之下》电影参加这次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离上映还要等半年。电影剧本写的是早年中俄边境上一些小人物的淘金事件,海报的创意充满了寂静的危险和死亡的陷阱,同时气氛也很苍白压抑。老虎与电影海报最核心的契合在于它的危险,也就是它平静时体内蕴藏的暴力。


Q:好的海报会给电影加乘,这次《冰之下》电影海报跨界合作效果非常亮眼。可以从您的角度,简要谈一谈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吗?


A: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艺术的商业化、艺术被消费是自然而然的。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每个人需要追求精神类产品是很正常的,但与比前些年房地产疯狂发展时的艺术市场高烧相比,现在是显得冷静和理性多了。今天,艺术的商业化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藏家收藏,艺术品的多元发展、艺术衍生品的发展、艺术与品牌服装、艺术与时尚的合作更为丰富和密切,甚至艺术也出现在众多的展示活动中,比如说上海车展就经常和艺术家合作,所以今天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广度和深度都很大,在未来合作潜力也会更大。


Q:我们提到虎,通常会给它贴上“残暴”、“凶狠”、“王者”等标签,而您认为它们是孤独的非社会性群居动物,老虎有哪些独特的气质让你如此偏爱和着迷?

 

A:我认为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和狮子一样具有王者气质,同时也更漂亮,但是它是非社会性非群居性独行动物,作为孤独的王者,它特有一种魅力,性情比较凶暴,而且猎杀的效率比较高,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平时都小心翼翼的,因为没有家人和团队可以依赖,不像狼群或者是群,所以在我看来,虎拥有巨大的体魄,内心却没有安全感,他只是一个孤独的王者,这也是我对它着迷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高度的东西往往都是孤独的。

 

Q:优画网曾提到《动物凶猛》之所以用绚丽明亮的颜色来表现老虎,是为了以酷炫时尚的“波普”外衣来包裹中国年轻一代精神状态的内核,这个内核是什么?

 

A:中国从79年开始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然后这一政策直到今年随着人口老龄化才结束。也就是说原则上来讲,全国的8090后两代人只要是城市户口,你是合法出生的,就全部都是独生子女。中国社会五千年文明史中乃至未来唯一的仅有的独生一代人,他们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标签了。

 

比如我们家长常说就是我们这代人常以自己为中心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当代中国,在当今社会很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体内充斥着这种虎的生命状态——独行、自我、宅,尤其是网络社会形成后,社会出现的新人群——“御宅族”,也就是经常玩网游的人。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网游是一种真实的自我表达,他不需要平时在现实生活中戴着面具活着,所以这些年轻人的这种生存状态的自我隔离和自我屏蔽形式是由畏惧而生的自我保护模式。

 

相对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情结,我们东方文化和社会充斥着集体主义的精神信仰,如何在当代释放自己以及同龄年轻人成长中积蓄的内心压力,而如何诠释个人的诉求和个性的表达是我创作的一个初衷。

 

Q:有人说“《动物凶猛》系列里的老虎是艺术家本人的真实写照”,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A: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一员,我自己本身更愿意思考自己和同龄人的生存状态和特点,以及这代人在未来社会或者历史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因此,以孤独和个性作为创作的切入点,一直演绎并创作这些题材,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写照。

 

Q:请列举您个人最满意的作品,并且带我们一起赏析一下这幅作品。

 

A


这张是动物凶猛的13141516号,就是这种四联的120×90厘米。这么大的四联我一共画了16张,前三组都被收藏了。这套作品就是比较典型的波普四联画,它大部分应用的不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比较深邃的天然色彩,而是使用我们身边大量的广告色、包装色。


这算是对我们城市化进程都市生活的一种切入,也用来演绎今天的人。

 


这张作品是《动物凶猛》的17号,是尺寸最大的一张,215*150cm,背景使用丝网版技术印了很多狮子,表达的是独行性动物在群体社会里体现出的状态。在技术上,我不拘泥于某个学科,比如到底画油画还是版画,可能称为当代艺术更合适,达到的视觉效果是通过多种绘画方式演绎出来的。


 

这张粉色背景的动物凶猛是18号,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张,我给它起名叫“驴猛于虎也”,因为它的背景是用LVlogo组成。这张作品也是想表达我们现在是一个奢侈品进口大国,不存在赞扬,也不存在批判,就是想把现实通过视觉手法表达出来。

 


最后一张是动物凶猛20号,也是春季时完成的一张横版作品,这张作品背景使用了大量的涂鸦元素演绎一只比较压抑愤怒的猛虎,也是人的内心在这个娱乐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的状态。我个人觉得后期作品相对来讲更成熟一些,但是蔡尚君导演选的是早期的作品,可能是早期的更凶猛一些,更符合他的电影。

 

Q:看到您创作了许多幅老虎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类似的风格和主题,除了颜色和花纹之外,较难区分彼此。这可不可以看做一种可以复制化的波普艺术的精神呢?如果不可以,那么您的每幅老虎是否具有独立的意义呢?

 

A:我的创作是根据自己每天的情绪和关注点进行的,有的作品侧重表现环境的压力,有的侧重表现时代的浮躁,有的侧重给人对社会的一个批判,但高纯度高饱和的色彩一直是贯穿始终的,这样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见,也算是这些作品的共性。

 

同时,我颠覆了传统写实的色彩,也是为了用这种高纯度的色彩给观众视觉上的刺激,引起大家在看老虎时产生的思考和共鸣,这是我要达到的一个创作目的。

 

Q:除了《动物凶猛》里的老虎之外,您自幼就开始画龙,在艺术南京展会现场,您的中国龙题材作品就曾被极力推荐,为什么如此钟爱这两种动物?

 

A:关于龙的题材在国内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很多人不太喜欢这套系列作品。小时候从有关龙的记忆开始,作为国人的一员,始终觉得龙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孩时就经常画龙,最初画龙是觉得龙很漂亮,长大后渐渐发现龙的意义无需强调,作为民族和国家的象征被中外广泛认可和接受。但是龙这种神兽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今天龙作为一种象征物,为什么会成为高大上的民族图腾?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自幼画龙时产生的一些疑惑,但我有限的历史知识告诉我,蒙古人在中原建立元朝以前,龙和其他神兽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龙并非是皇权的唯一代表。龙纹的使用限制也比较宽容和宽泛,龙在元朝以前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元朝以后首次确认了皇权对龙纹的世袭和统治,明朝沿用清朝更确立了这个比较严谨的寓意。

 

到了近代封闭的农耕文明在西方尖枪利炮的冲击下,我们选择了一个图腾来确定民族自身的凝聚力,这也是民族的需要,因此龙的形象被中外广泛接受,成为一种图腾。

 

图腾主义不仅可以作为民族国家这个符号,也可以追溯这个民族起源,给人带来民族自信,用来抵御外族这个侵略分化。因此,外来的力量和势力的侵入也加剧了龙作为民族图腾的确立。在当代中国龙并非像以前那样被广泛提倡,但它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我们也自称为龙的传人。

 

Q:请谈谈您是如何走上艺术这条道路的。在艺术生涯中,受到过哪些知名艺术家的影响?

 

A:我出生在一个双职工家庭,是典型的计划生育执行最严格的那一代人, 80后独生子女。上幼儿园时我爸妈忙着上班,隔辈的老人去世比较早,可能因为害怕孤单寂寞,从小我就靠画画自我调解,四五岁拿圆珠笔在纸上、桌子上、椅子上、床单上、墙上到处都画。父母下班回来后我都已经睡着了,就画满了全家,包括脸上也都是。所以走上艺术这条路应该是从小就喜欢吧,它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后来拿第一个奖是在五岁的时候代表幼儿园得了全市儿童奖,并得到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夸赞,之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我当了12年的美术课代表。这算是周围环境对我的肯定,因为八十九十年代的教育是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到现在也是。我一直不太爱学习,于是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定位。我会画画,这是我在那个只要求分高的年代里唯一能给我自己自信姿态的事了。我经常考全班倒数第一,要是没点才艺,感觉也是没法儿混了。

 

我高考考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后面在上海美术学院念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作,长期在北方和上海之间飞来飞去,因为我的艺术收藏市场都是在上海,相对于北京,上海的展览比较认可我,而我也一直没离开过这行。

 

在艺术创作生涯中,我受当代艺术影响比较深的就是在念研究生二年级时第一次看到蔡国强先生的装置作品——“草船借箭”的时候,艺术家对国际形势的敏感把控以及极强的视觉语言带来的震撼让我尤其敬佩大师作品的高度和深度。

 

蔡国强先生使用从福建泉州老家沙滩挖出来的渔船,上面插了一个中国国旗,成为草船借箭,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典故就是用敌人的攻击来武装自己。这个作品是90年代做的,就是跟西方关系不是太好武器禁运的时候,所以这个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对国际形势的理解是非常到位,这也是他作为大师的高度。

 

Q:有人说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反应,也有人说艺术是一个时代的反应。您认为您的猛虎更多的是反映自己的心灵还是反映外在的时代?这两者有没有矛盾?

 

A:我觉得没有矛盾,个人内心状态和时代的发展肯定是一个整体的,就像我们今天说到食品安全问题、医生的诚信问题或者学校的教育问题,这绝对不是厂商的道德高低或者医生的医德高低或者教师的师德高低的事儿,不是单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整体都有问题。所以说自己心灵和外在时代是统一的。

 

Q:您近几年分别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等学校进行了“涂鸦艺术”相关的主题讲座,借今天这个机会,也请您谈一谈涂鸦艺术对您创作风格的影响。

 

A:涂鸦是我在念书当学员时做过的事,那时候也比较年轻。它是典型的街头文化,是民众自发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特点是具有很大的草根性,就跟街舞一样。涂鸦诞生的最初就是以讽刺和批判社会而出现的,在90年代后来才到我国,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艺术形式,这种视觉形式比较个性张扬放荡不羁,甚至有一些嚣张,这些确实构成了我后来创作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内容还是绘画语言确实受过街头艺术的影响,

 

Q:迄今为止您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探索和成就?您认为如何评价一个艺术家的成就高低?如何评价艺术创作的好坏?

 

A:我觉得每个青年艺术家肯定都还是在探索和积累的阶段,媒体把我归到波普艺术这条路上,如果是这样说的话,那在这条艺术方向的路上,我还需要翻几座山,还需要继续努力。

 

至于如何评价艺术品的好坏,我觉得传统艺术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学的一个追求,当代艺术则就是一种观念的形式,看它是否触动了人的心灵,改变和影响了这个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当然,这种影响是非常慢性和隐性的。艺术和艺术家本来就是一个很弱势的群体。

 

艺术作品能做出多元就是好的,这是我的一个看法,因为这是思想领域的问题,如果大家作的画都一样,或者是都是为了迎合什么东西,那就谈不上艺术或者不艺术了。

 

Q:隔行如隔山,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作品是高大上且超脱于现实生活的存在,您怎么看待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艺术作品如何做到兼具高逼格与接地气的特征?

 

A:我觉得艺术作品的高度似乎总是在于它的观念是否颠覆了前人或者是否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拐点上。接地气的前提是有很多人来关注它。除了艺术家的高度外,我觉得接地气还需要这片土壤,是否愿意接受高逼格的东西。如果大家每天抬头仰望着一座高高在上的雕塑,或者是开着电视就不太想别的了,那他也不太会关注高端的东西,我觉得说到根子上还是土壤的问题,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Q:除了“动物凶猛”系列,接下来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A:说到新的创作计划。我从2007年至今十年收藏了大概300多本凤凰周刊,因为我觉得它还是一本比较体现人文关怀的媒体杂志,最近我把这300多本杂志全撕了拼接成一套新的作品,可以说换一种形式重生吧。


 网友互动环节 


Q:网友

A:尤洋

 

Q:怎么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A: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就是怎么用艺术创作克服工作和生活里的乏味,创作是一种热爱,是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调节。我喜欢创作,所以并没觉得创作乏味。我工作室平时只有我一个人,很少有人来,创作的过程是一个隔离修行的过程,心里特别静,是幸福的体验。


Q:您会不会有缺乏灵感的时候?通常这种情况会做些什么来激发创意呢?


A:会有缺乏灵感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绘画语言才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不强求自己像完成任务一样硬着头皮画完。一般我会去旅行,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爽的事,也会去健身买点DVD或者做肉吃哈哈。


Q:老师,请问一下,小孩子喜欢在墙上涂鸦,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着重培养他的审美和艺术细胞呢?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A:我觉得孩子如果很小就爱画画,就不要压抑他,应该给它在家里画出一片区域或者一面墙,就告诉他只能在这个区域内创作,不要到别的屋子或墙上去画。就这样,既不压着孩子的艺术天性,也能让他从小明白规则。这个道理就关键在于疏导。我相信每个人的灵魂内心都深藏着一只猛兽,所以永远不要去压抑他,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去疏他。


艺术家简历

尤洋(YouYang)

生于辽宁,80后

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学讲师

教育背景: 

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艺术

著作出版: 

《涂鸦与城市景观》,2013年3月出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学讲座:

《涂鸦与中国街头艺术》,2017年5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中国上海)

《涂鸦与新兴城市名片》,2016年10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中国上海)

《涂鸦与城市景观》,2016年5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中国上海)

《涂鸦与城市公共艺术》,2015年6月,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吉林)

《涂鸦与涂鸦世界》,2012年6月,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中国新疆)

获奖:

2015年上海M50青年艺术新锐奖

2016年上海青艺博“潜力未来”艺术新锐奖

近期作品发布:

2017年,《动物凶猛》系列,蔡尚君电影《冰之下》海报发布会(中国上海)

2017年,《动物凶猛》系列,ACAS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展春季展(中国香港)

2017年,《动物凶猛》系列,“新势力”青年艺术家德国会所专场艺展(中国长春)

2017年,《动物凶猛》系列,路虎车友协会公共艺术项目(中国长春)

2016年,《动物凶猛》系列,《龙的国》系列,第六届AArt上海城市艺博会(中国上海)

2016年,《龙的国》系列,“三国人”韩国光州中日韩艺术家联展(韩国光州)

2016年,《动物凶猛》系列,第二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中国上海)

2016年,《龙的国》系列,首届“艺术南京”艺术博览会(中国南京)

2016年,《动物凶猛》系列,第九届上海M50青年艺术新锐奖联展(中国上海)

2015年,《动物凶猛》系列,《龙的国》系列,第五届AArt上海城市艺博会(中国上海)

2015年,《动物凶猛》系列,“意境”中日韩艺术家联展(中国吉林)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