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清代龚轼《陶歌》
青花瓷器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史上从白瓷向彩瓷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釉下彩最成功的代表,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国瓷”。
瓷器历史上,有一个最神秘的词“苏麻离青”,它是一种用来画青花瓷的颜料,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
明代的史料中,有明确的关于苏麻离青瓷器的记载,其中反映出当时的皇室对于苏麻离青瓷器的推崇与热爱,风靡一时,流于民者甚少。

历史上,元代开始对外开放,阿拉伯人将他们本土出产的宝石、香料等通过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进行交易,苏麻离青进入中国。
又因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缘故,进口的“苏麻离青”成为了元末明初的潮流之主。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状况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鉴赏瓷器时,了解其历史源流与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青花瓷经历了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和明清青花,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最具代表性。永乐、宣德时期(明早期)苏麻离青的呈色具有靛蓝、晕散、结晶斑等特征,其青花釉色清雅朴素,纹饰超凡脱俗,苏麻离青深入胎骨,错落的散晕斑点有如水墨画的墨晕,淡淡晕染出超然之境。不止于此,苏麻离青在青色中隐隐有蓝色光泽,以天青调和柔碧,在深沉与端庄之外多了几分隽永与清丽,端庄凝雅,观之心喜,也符合明代早期的皇室审美,也就难怪苏麻离青被称之为明代最珍贵的青料了!如果说“中国红”热情奔放、吉祥喜庆,那么青花瓷上的“中国蓝”则优美典雅,清新温婉。【青花人物罐】胎釉精细,青色浓艳明快,造型新颖多样,纹饰优美生动,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明、清两代青花的典型。随着近些年来高科技界对我国古代陶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苏麻离青”这种钴料的本来面貌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随着如今收藏的升温,和造假技术的不断提高,防止“打眼”是青花瓷收藏人士们的必修课。“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评价值”是青花瓷收藏者都很熟悉的四句行话。用苏麻离青烧制的青花瓷深蓝中透着纯蓝,格外亮丽、晶莹。铁在青花里烧成的颜色是黑色,这是铁发色的黑釉,锰烧出的是紫色。而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制下就没有紫色,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蜘蛛网纹,是苏麻离青钴料在高温下形成的自然现象,它是特殊高温环境下的特殊时间里形成的。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这些精美的“蜘蛛网纹”是“苏麻离青”钴料在1300度高温下的杰出作品,完全是由钴料中的钴、铁等元素决定的,它的形成,是人工无法控制的。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铁是一种强助熔剂,青花料在窑里面烧的时候会完全熔解,就像冰块化了后就到处流淌。苏麻离青在窑里烧的时候向四周渗透扩散,就形成了晕散。晕散现象新颖别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青花瓷制成后,其分子经数百年的自然运动,瓷器纹饰边沿淡淡出现了毛茸茸的晕散感,这种苏青料经数百年分子运动所表现的特有现象是不可仿制的。苏麻离青里的铁含量很高,就导致在窑里烧的时候过饱和了,一些铁元素析出在青花的表面,形成黑色的结晶,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就是所谓的黑斑。褐色结晶斑是青料中的铁分子历经数百年活动,游离于釉面经氧化形成不规则,不均匀的黑斑,给人的感觉好像从釉内长出来的,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也是极难仿制的。随着苏麻离青的引进,中国青花瓷烧造工艺达到了高峰,被专门用于官窑和大小不同青花瓷器的描绘。其中以大梅瓶、大罐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可惜在明朝宣德年后就此绝迹。苏麻离青这种青料珍贵并且稀少,自然被当时的人们奉为无上至宝。随着苏麻离青青料的用量逐渐增加,瓷器上的花卉、山水、枝叶纹饰也愈来愈复杂,苏麻离青青料渐渐不够用了。由于受到青料容易晕散和不足的限制,人物和花鸟图案在明早期青花上极为少见。永乐和宣德的瓷器,是青花工艺的典范。它不仅为明代宫廷所喜爱,更受到了外国王室的推崇和西方上层社会的追捧。永宣青花瓷器如此珍贵,不仅在于烧制工艺的精湛,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外往来密切,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频繁,而青花瓷深为当地贵族喜爱,很多珍贵的青花瓷大量地流传到海外众多地区,国内的青花精品存世量不多。再加上青花瓷器的特性及炼制过程复杂,烧制过程成功率低,且易裂易碎,这些能留存下来的青花瓷器,更是令人惊叹不已。“物以稀为贵”是收藏市场中永恒不变的规律,毋庸置疑,永宣青花瓷精品的身价随着时间沉淀,将会成倍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