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画 | 除了呐喊和尖叫之外,蒙克的画里竟然还有爱情

发布时间: 2016-11-19 00:00 
分享到:

提起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人们总会想起他那幅曾经成为人类艺术史上最贵的拍卖品的画儿。一个幽灵般的人儿,在晚霞布满天空的黄昏里,因为某种缘故,捂着自己的脸庞发出了扭曲的呐喊。你仿佛能够听到主人公发出的尖叫声,那声音真实而痛苦,让时空发生了变形,它凭借着一种强大的穿透力,刺破你的耳膜,让你的灵魂感到震撼。


爱德华·蒙克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


呐喊,蒙克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而事实上,除了歌颂生命和死亡,表达内心的忧郁和恐惧之外,蒙克还有浪漫的另一面。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幅作品和《呐喊》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描绘的对象是浪漫的爱情。它的名字叫做《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蒙克

这是一幅非常富有象征意义的画作。它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本人在巴黎游历中的所见所闻。艺术家以舞场中的红男绿女为主人公,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微妙心理显现出的不同情态。这幅画颜色鲜艳,人物形象保持着蒙克一贯的夸张扭曲风格,就像梵高画作中的空气湍流一样扭转形态,显得略带魔幻色彩。画面中一共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画面左边的身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和草地上生长的一枝小花,象征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一对拥抱起舞的男女象征燃烧着的爱情;右边一位孤独的中年妇女,陷入悲哀与失落、绝望与忧伤;背景上还有不同的舞者都被欲望所驱使,陷入疯狂和激动。远处,小河上洒满了月光。人们舞动的生命化成一首歌曲,一首浪漫与死亡共存的歌曲。那歌曲的旋律甜蜜到奇特而又有一种阴郁的死亡气息。它没有乐谱却可以通过你的联觉和幻想脑补出来。我想,蒙克通过这幅画想表达的或许是这样的主题:美好的爱情只是人生和世界当中非常小的一隅,我们永远无法摆脱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以及令人压抑到窒息的孤独。可怕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是并存的,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