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女弟子们,可都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张大千
20世纪的画坛,张大千无疑是最为传奇和耀眼的那一个。
徐悲鸿说他是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
学画,他就学到极致,把力所能见的高古名作追摹个百八十遍,跑到敦煌临摹壁画,引起了画坛轰动。徐悲鸿等人将西洋画引进中国,而他却让中国画屹立世界。
鉴赏,他不逊于鉴赏大家,自称“一触纸墨,辨别宋明,间抚签赙,即知真伪。”
作伪,他的仿作连专家都难辨真假。石涛、八大不在话下,仿完古人也不放过今人。高剑父在旁边看张大千模仿自己作画,目瞪口呆,说若非亲眼见到,连自己都分辨不出作品真伪。
张大千 天女散花 1935年
大千世界,他活得风生水起,潇洒至极。
他与二哥张善孖共同开创“大风堂”,门徒遍天下,逐渐形成“大风堂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
张大千一生桃李满天下,门徒之中名家大家辈出,其中不乏巾帼女子的美丽身影。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张大千的女弟子们,她们可都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哦~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宋美龄
我们所熟知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芳华绝代,在政治、外交领域展示了过人才华和深远影响。她多才多艺,除了精通外语、钢琴,也十分热衷中国书画。
宋美龄自幼喜爱绘画,曾拜在张大千门下学习山水画,后又拜黄君璧、郑曼青为师,学习花鸟画。即使宋美龄身为第一夫人,拜师张大千也还是需要行跪拜大礼的。
虽然宋美龄是社会名流,但张大千对弟子的画功要求均非常严格,必须不懈练习。从宋美龄的画作中也可以看出,其构图、设色、造型十分严谨,古雅的同时不失灵气,有张大千的风骨。
宋美龄作品
宋美龄学画之初,蒋介石并不以为意,权当是夫人业余消遣之戏作,岂料宋美龄学起画来热情始终不减褪,甚至愈发起劲。在张大千等名师的指导下,宋美龄的画艺日益精进,令蒋介石十分惊喜,他经常将夫人的画作展示给国际友人欣赏。
蒋介石观看宋美龄作画
宋美龄天赋很高,学画时间不久已颇有小成,所以当时外界曾有传言,说她的画作都是郑曼青代笔的。
宋美龄作品
后来,在一次与台湾画家到士林官邸吃饭的席间,郑曼青提议大家当场作画,宋美龄于众人前从容展示其绘画实力,从此,代笔传言不攻自破,再没人怀疑宋美龄画作的真伪。
宋美龄一生历经风云变幻,却直到晚年一直保持着写字画画的爱好和习惯,能够享有106岁的高寿,与书画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侯碧漪
太湖边上的小城无锡自古人杰地灵,画坛名家辈出,张大千的女弟子侯碧漪生长在这钟灵毓秀之地,也被赋予了一身清逸脱俗之气。
她是清代吏部侍郎侯桐的曾孙女,由于家学渊源,侯碧漪自幼便得到吴观岱、孙寒崖等名师指导,诗文书画底蕴深厚,后师从张大千学画,画艺得到长足的进步。
侯碧漪号双湖女史,擅长花鸟,在人物仕女上也颇下苦工。因张大千好摹古,受恩师影响,侯碧漪也多临摹晋唐名作,人称“三百年来闺阁中少有的手笔”。
侯碧漪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成为中国画院的第一代女画家,和她一同进入画院的还有庞左玉、李秋君、陈小翠、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陈佩秋、张光等八人。
侯碧漪一生感念张大千恩德,他们之间师生情谊笃厚。1962年初,张大千到日本购买画材及鉴定古代书画之时,在下榻的旅馆巧遇侯碧漪。二人多年不见,甚为挂念对方,张大千更是亲自创作《隔山观瀑》赠与侯碧漪,并在画作上题记:“壬寅二月客居横滨偕乐园,颇有花木之胜,弄墨为乐,以此寄碧漪仁弟,与弟别十五年矣,视此老笔犹健强如昔否。大千居士爰。钤印:蜀郡、张爰印注。”此中情谊,可见一斑。
侯碧漪作画
侯碧漪清雅恬淡的气质,伴随她度过了人生的105年。香港《苹果日报》的社长董桥曾回忆道:“老太太无论装扮,无论言谈,无论待人,都称得上今之古人,真难得。七十几的人还是那么斯文秀气。”他最后一次见到侯碧漪时,她已年届九十,却“依然清秀,依然灵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寒香自苦寒来。
方召麐
与侯碧漪一同从无锡走出来的女画家,还有一位便是方召麐,在张大千所有的女弟子中,方召麐是一位可与男儿比肩的传奇女画家。
《天下太平》
方召麐出身无锡名门,从小受到的是中西合璧的教育,国学西学兼收并蓄,而且在绘画上可说是天赋异禀,13岁跟随钱松喦和陈旧村学习传统中国书画仅一年时间,便与老师钱松喦一起参加画展。
她幼年失怙,历经乱世,却独立坚强,从不曾放弃女性的自我教育和对绘画的满腔热情。即使青年丧夫,需要她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她也一边抚育8个子女,一边不辍画画、学习。
丈夫去世,留下8名幼子
从名门闺秀成长为独立有担当的新时代知识女性,方召麐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天赋、勤勉和机遇,共同成就了方召麐绘画之路。
1953年,方召麐成为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张大千对于古代大师的景仰和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使方召麐受益匪浅。
方召麐与张大千机场合影
1960年,方召麐跟随张大千游历美国,在那里,她见到了各大著名美术馆及博物馆的艺术名作,并结识了许多中国艺术家与收藏家,如赵无极、潘玉良、丁雄泉、方君璧、王季千等。她的眼界日益开阔,心中的创作冲动也愈发强烈,甚至短暂地实验了油画和抽象画技巧。
方召麐和张大千在美国画展
197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随侍张大千的一年中,方召麐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当地风光旖旎,大海、天空、柏树和岩石,随时随地为她提供灵感,而张大千对于泼彩画法的研究,和对“拙”与“生”的美学境界的探讨,也不断启迪着方召麐继续探索现代主义的绘画手法,既尊重传统,也能够融合新的媒介与技术。
晚年方召麐
方召麐不仅继承了张大千的画技,更传承了张大千敢于突破的艺术理念。尊重传统,但不盲从,不故步自封,敢于超越前代画家,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核。
纵观她一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
她笔下的山水,有着拙重而酣畅的线条,明快而不艳俗的色彩。
她笔下的人物,充满天真稚趣,令人忍俊不禁。
她笔下的世界,总是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满满的正能量。
《桃源寻梦》
她画出了壮阔的人生图景,画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刚柔并济,即使面对苦难,她仍然能够保持最从容的美丽姿态。
正因如此,这种美才能够不囿于时代的局限,成为不朽。
《铜铸》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冯璧池原名冯棣,别名始平女史,1916年生于广东,她自幼潜心绘画,于1938-1942年间师从李凤公、黄君璧,1948年拜入大风堂,跟随张大千习画。
冯璧池姿容秀美,张大千又爱画美人,所以自然而然地,冯璧池便入了张大千的画中。
张大千旅居香港期间,冯璧池常常随侍左右,深得老师赏识。
冯璧池信奉佛教,1962年,张大千特地创作了一幅《普陀潮音洞》赠与爱徒,该画以泼墨泼彩技巧描绘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潮音洞的奇幻朦胧之景,禅意颇深,且于勾皴点染之中体现了张大千笔意收放自如,下笔有万钧之力的气势。
张大千于画中题款曰:“此普陀潮音洞写与璧池贤弟,吾弟信佛者,悬之素壁,朝暮念诵,当有妙相示现也。” 此画配以张大千专门寻访的清代矾红彩瓷轴头,别有意境,冯璧池一直珍爱收藏。
张大千作品《普陀潮音洞》
张大千作品《普陀潮音洞》
尺寸:134.5×68cm
创作年代:壬寅(1962年)作
题识:此普陀潮音洞,写与璧池贤弟。吾弟信佛者,悬之素壁,朝暮念诵,当有妙相示现也。壬寅二月,爰翁。
钤印:蜀郡、张爰印、大千唯印大年
众所周知,张大千极爱荷花,养荷、观荷、画荷,成为张大千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早年画荷多水墨写意,中年始画工笔彩荷,兼画巨幅墨荷和没骨荷花,晚年多画泼墨泼彩荷花。总体来讲,张大千画荷,早期多重笔法,后期更重意境,但无论工笔写意,均独具一格,自成一家。
张大千作品《泼彩钩金红莲》
冯璧池随恩师学画多年,其作品《荷花图》颇具张大千风骨,她也被港媒誉为“全才女画家”。
张大千1981年曾创作过一幅《碧池红荷》,暗含女弟子名讳谐音,巧妙至极,为冯璧池一直所珍藏。该作品从构图、色彩到笔法,都与2011年香港佳士得4742万元拍出的《泼彩钩金红莲》甚为接近。
张大千作品《碧池红荷》
张大千作品《碧池红荷》
尺寸:59×114 cm,约6.05平尺。
创作年代:辛酉(1981年)作
题识:钩仙池水近三堂,玉粉光同淡月光。身与兰梅同馥郁,不应小字字分香。辛酉夏四月,摩耶精舍写,八十三叟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直追古人不到处、摩耶精舍
冯璧池旧藏《碧池红荷》及《普陀山潮音洞》将在杭州由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与杭州德龙拍卖的首场合作拍卖中公开拍卖。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俞致贞作画丈夫刘力上观看
我国近代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俞致贞,曾跟随于非闇和张大千临摹研究历代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其夫刘力上也同为张大千门下弟子,后为著名画家。
俞致贞天分奇高,勤勉有加,谦逊好学,不断从古典艺术作品中汲取养分,钻研思考,久而久之,自身便拥有极其深厚的国画功底。
俞致贞作品《牡丹蝴蝶》
俞致贞一生致力于工笔花鸟画,风格秀丽典雅,笔意清远,充满生趣,在格局、构图、造型、设色上尽得于非闇和张大千两位国画大师的真传。她曾为人民大会堂和国务院创作多幅大型工笔花鸟作品,尽显大家风范和民族精神。
俞致贞带领学生到杜丹园写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大风堂弟子名录中并未见到钱悦诗之名,其原因在于名录撰写只到1948年,而钱悦诗1951年才正式拜张大千为师。
钱悦诗晚年在自传中回忆:“我衷心仰慕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直到1951年,他从印度到香港,正好我也在那里探望二姐,才拜了大千先生为师,偿了十余年来的宿愿。”
钱悦诗作品
钱悦诗是民族诗人的江南名儒钱名山的幼女,自幼饱读诗书,家中收藏画卷颇丰,于是她便拿来临摹,因热爱绘画,后师从胡鹭汀和张大千,擅长花鸟画,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钱悦诗的大姐夫谢玉岑与张大千是好友,张大千经常来往家中,赠画于谢玉岑。16岁的钱悦诗被张大千画作的磅礴气势和灵动线条所折服,心心念念想拜其为师。1951年,钱悦诗终于得偿所愿,在行完跪拜之礼后,她终于正式成为张大千的徒弟。
张大千是出了名的爱画美人,曾画《印度少女献花舞》送给钱悦诗。那时张大千正给她一边示范一边讲画理,画完成后便挂在了画室的墙壁上。此时一位客人前来拜访,见到此画就知是送给钱悦诗的。钱诧异不已,不明就里,客人解释说:“大千先生的人物画,送给谁的就像谁,你不知道吗?”钱悦诗对画端详半晌,发现画中少女果然与自己很像,才恍然大悟。
后来张大千在画上题款:“悦诗仁弟将返上海,写此以赠其行,归示稚柳、祖韩、秋君诸友,何如三年前画也。情随境迁,运笔遂异。辛卯七月大千张爰。”
她晚年感念师恩,说道:“对于老师给予的教导和关怀,我总感到有一种力量在督促,鼓励我努力上进,这是我多年来从事国画艺术不敢稍怠,以不负老师期望的缘由。”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郁慕娟
1945年冬,上海的郁氏姐妹五人——郁慕贞、郁慕洁、郁慕娟、郁慕云、郁慕莲,在李秋君家中一起拜张大千为师,轰动画坛,人称“五美拜师”,一时传为美谈。
郁家是上海的大户人家,有祖业“郁良心堂”药店,他们同父同母的姐妹兄弟共十七人,其中老幺郁慕明便是现在台湾新党主席。
家境殷实使得郁氏姐妹五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拜张大千为师之前,便已画名在外。在跟随张大千学画的八、九年时间里,她们的画艺更是锦上添花。
郁慕贞作品《洛神》
由于张大千对中国画各个门类都非常精通,因此对于姐妹五人的教导也是必须广泛涉猎各个画种,不能只专精一门。因此,姐妹五人对中国画既有集大成的认识,又各善其长。郁慕贞兼擅花鸟与人物、郁慕娟钟情于工笔花鸟、郁慕洁则寄情山水画......
1989年,郁慕娟、郁慕贞、郁慕洁三姐妹曾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绘过《花鸟画技法初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雷良玉
1946年,未满双十年华的少女雷良玉,在一次张大千的成都画展上萌生了拜师的念头。后经闺蜜画友蒙志萍祖父的介绍,雷良玉与蒙志萍双双拜在张大千门下学画。
张大千为师特别严厉,第一天便给雷良玉和蒙志萍立下三不准:第一不准打牌,第二不准抽烟,第三不准喝酒。犯了其中一条,请自己走人!
并且,张大千还特别会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位弟子的特点,为他们指明未来的专攻方向,说“学画画嘛,要扬长避短,根据各自的特长画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将来方可立足画坛。不然,你的画画得奇臭,还硬要说是我张大千的弟子,结果弄得我脸上无光!”
胡梦痕、雷良玉夫妻在一起创作国画
他让俞致贞专攻工笔画;何海霞专攻张大千的山水画;王永年专攻写意山水花卉;胡立则专攻董巨山水。对于雷良玉,张大千看女娃体格娇小,力道不足却很有灵气,便建议她专攻工笔花鸟、动物。雷良玉谨遵恩师教诲,日夜苦练工笔花鸟、动物技法,终以画猫闻名画坛。
跟随张大千学画的日子不仅不枯燥,还有意外收获。负责接待雷良玉与蒙志萍的人,正是张大千的得意门生胡立。此青年也是才华横溢,一来二去,雷良玉与师兄胡立便日久生情,最终喜结良缘,一对伉俪日后携手闯荡画坛,铸就一段佳话。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叶名佩
叶名佩的拜师经历可谓与众不同。
生于浙江温州古琴世家的叶名佩,自幼学琴,造诣相当深厚。其父为卫仲乐弟子,叶名佩14岁便拜古琴家杨子镛为师,后成为张子谦、李明德、徐元白等古琴名家的学生,另拜女画家顾青瑶为师学画山水。
可以说,早在遇到张大千之前,叶名佩便已有琴画双全的名声在外。
张大千与叶名佩
会弹琴的姑娘运气都不会太差,17岁的叶名佩伴着婉转琴声出落得秀外慧中,恬淡通透,在李秋君家宴上,她轻抚一曲古琴令众人惊艳,其中也包括张大千。于是拜师学画的事情水到渠成,叶名佩成为了张大千的入室弟子。
叶名佩一生与古琴丹青相伴,创办吴门琴社,共教授弟子六十余人,为传承古琴艺术作出了很大贡献。
左一为叶名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严盛媛是中国著名藏书家严谷声的爱女。生于书香世家,严盛媛对于绘画的热爱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由于父亲和张大千是非常亲密的好朋友,所以严盛媛得以近水楼台地拜张大千为师,跟随他学习绘画。
张大千对于这位蕙质兰心的女弟子也颇为照顾,悉心教导,曾亲自带着她到青城山写生。张大千在成都居住了十年,将毕生所学尽授严盛媛,后来她成为了成都远近闻名的才女。
但严盛媛的感情生活十分坎坷。当年经于右任撮合,她与青年才俊陈建业结婚,后来由于战乱,与丈夫失去联系,严盛媛独自生养儿子多年。解放后,陈建业由于历史问题被送去劳动改造,严盛媛不得不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生活。
1968年,陈建业劳改结束,回到成都,一进家门就跪在严盛媛和岳母面前,严盛媛百感交集,泣不成声。那也是陈蓉生自出生以后第一次见到父亲。本以为家庭这下总算能够破镜重圆了,但因陈建业不愿给严盛媛增加家庭负担,又急着回老家看父母,后来还是离开了。
历经了分分合合的严盛媛从此愈发沉默,将所有情绪都寄托在了绘画之中,她笔下的仕女寂寞而平静,优雅而坚韧,独自承受着一切,如同她的写照。
只是当日渐西沉,她的心绪还是会回到当年那段可以无忧无虑地吟诗作画,有爱侣相伴的美好岁月。
似水年华,渐成追忆,这些美丽的身影和其笔下丹青,时至今日,仍令观者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