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理论”为何可以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发布时间: 2020-10-28 15:30 
分享到:
每年10月都是诺贝尔奖的颁奖期。

前两天,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名单出来了。

米尔格罗姆 Paul Milgrom和威尔逊 Robert Wilson

获奖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米尔格罗姆 Paul Milgrom和威尔逊 Robert Wilson两老爷子(下文简称P、R)

诺贝尔颁奖辞:“他们运用自己的见识,为难以用传统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设计出新拍卖形式。他们的发现,使世界各地的卖方、买方和纳税人受益。”

“拍卖,不就是价高者得吗?有啥好研究的?再说了,我也用不上呀。”

不懂拍卖,不会上当,但容易吃亏。


或者你认为,拍卖仅存在于高大上的拍卖行,只有古董艺术品才会被拍卖。

可事实上,从我们每天浏览网站时弹出的广告、二手交易的网站……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济活动,其实都与拍卖有关。

其实,在经济学家的眼中,拍卖也是一种定价,如何给一件商品给出合理的定价,是一个大问题。

1
什么是“拍卖”

拍卖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交易机制
 
拍卖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广泛应用。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拍卖完成的经济活动包括艺术品、住房、土地等有形资产,也包括油田开采权、车牌、股权、无线频谱、广告位等无形资产。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巴比伦,拍卖就被用来交易商品,当时主要交易的对象是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希腊波斯战争史》中记述了古巴比伦婚姻市场上的新娘拍卖,这在当时是每年一次的盛会,拍卖的是适婚青年妇女。



2
传统拍卖的四种模式


1、英式拍卖:大家轮流举牌出价,最后价高者胜。

2、荷兰式拍卖:价格一开始特别高,不停地往下降,先举牌说“这个价我要了”的人获胜。

3、一级密封拍卖:大家把价格写到纸条上装进信封里,拆开之后,价高者胜,支付自己的拍卖价;二级密封拍卖:和一级一样,不同的是,价高者胜,但是支付第二高价的价格。

4、所有人都付钱的拍卖:和一级一样,但是只要拍了就要付钱,不管最终赢不赢。



辣么,获奖的两位老爷子P和R设计的拍卖形式与传统的差异在哪?

拍卖是一种典型的博弈行为,关键点在于——竞拍者能否获得拍品,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报价,也取决于对手的报价。

为了理解复杂的拍卖规则和结果,P、R开始构建拍卖理论:私人价值+共同价值

早期拍卖理论默认,每个竞拍者对拍品(标的)的估值是独立的,仅仅取决于竞拍者的私人因素——也就是“私人价值”。

接着,R发展了拍卖理论,提出拍品的“共同价值”, 这是拍品价值中对所有竞拍者相同的部分。

比如拍卖艺术品时,艺术品储量对于所有竞拍者就是一致的。然鹅,竞拍者不一定了解拍品的共同价值究竟有多少,只能基于已知信息进行猜测。


后来P对该理论进一步完善,设计出了——“同时多轮增价拍卖”机制,表明共同价值和私人价值共同决定了竞拍者的出价。

到底怎么拍?

拍卖时:
首先,第一轮竞标者大家都默默地给所有拍品出价。结束后,会公开展示每个拍品的最高价。

然后,进行第二轮拍卖。这时竞标者就可以根据第一轮的价格情况作出理性的决策。

经过这数轮竞价回合,直到所有标的都出最高价时,拍卖就结束了。

这种拍卖机制的创新,是对于商品定价方式的创新和对拍卖机制的创新。

P、R提出的对被拍品的私人价值和共同价值的提出,且通过改进拍卖机制来得出一个更准确的匹配度更高的估值。

好处在于:对拍卖者来讲,可以让每个拍品都有合理的价格,同时又可以让竞标者不花冤枉钱。


拍卖自古以来就热度不减,拍卖机制的创新让更多的物品可以参与市场化的交易,那么线上拍卖平台的出现就是为给商品交易打开了新的端口。

以艺术品拍卖为例,疫情在“冰封”线下拍卖的同时,变相为网拍增加了人气,不少公司更借助“互联网+”拍出了不少新意,参与人次屡创新高。

时间灵活、佣金低、流量大是网拍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前,我们推出了1拍线上拍卖平台,帮助藏家进行艺术品交易,藏友们可以将瓷器、书画、紫砂等艺术品通过1拍平台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藏家、艺术家们“云上”见面,推进艺术品走向生活。


优画君相信,线上拍卖是大势所趋。在政策的积极支持下,在拍卖机制的推动下,在线上交易的浪潮下,在拍卖公司的主动“进攻”下,艺术品线上拍卖将迎来一个新纪元。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