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观众,谁伤了谁的心?

发布时间: 2016-05-04 00:00 
分享到:

送走了百田女士,又在轻松的氛围里迎来了五四青年节。艺术的世界里“我们永远是年轻”。艺术之路,我们依旧没黑没夜地不懈探索,欢迎来自广大粉丝的参与互动!


“要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解读画家关键,还是自我欣赏来得重要?”

这是在拿“鸡生蛋,蛋生鸡”说事,非要跳“谁造就了谁”这样的坑。“鸡何曾没有身上粘过蛋壳的时候呢?”艺术创作与欣赏本是从同一个胚胎里“破壳而出”,艺术家与观众被这个提问无情地分判,结果艺术家和观众达成了某种和气:

- 艺术,只管创作理想;

- 观看艺术,请带上双眸,然后闭嘴。



好吧,这简直就是对艺术品的冷暴力,悬置着“艺术”的名头,玩着你不情我不愿的游戏。创作的笑欣赏的无知,欣赏的不屑创作的玄乎,作品被扔在角落里黯然神伤。胡适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再这样下去,估计艺术也快赴历史之后尘了。


可是就拿《猫》来说,它可是一只“有主人”的猫啊!



当我们在欣赏它的线条、色彩、技艺、质地以及符号的时候,其实早已默认了它是一件“艺术品”——那可是来自百田女士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观念世界总有一套逻辑秩序,需要一个逻辑起点和终点,这决定了只要我们尝试着解释或思考某物某事,就总要作出先后判断,这在理解艺术作品中,就体现为审美对象与审美态度之间关系的排序。


如果审美态度在前,那么只有当欣赏者进行艺术化欣赏的时候,艺术家的作品才成其为艺术品。



好比一块石头、一截枯木,有赏识他的人自然会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供奉起来,如果没有被发现呢?它的命运或许就要惨淡些——被扔进废品回收站的,我们还能称其为艺术品吗?


那么审美对象在先呢?这就该轮到艺术家出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创作灵感、技艺、观念等等,都将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给观众。



与其说我们是在欣赏艺术作品,不妨说是在解读艺术家的生平。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作品中欣赏出若干道道来,解秘得越多,作品就越耐人寻味。



左手是艺术之手,右手是艺术之眼,这真是一道左右为难的命题!欣赏艺术品,我们到底该听谁的?是听从自己的自由理解,还是要走进艺术家的世界?



优画君不妨化身一回庖丁,只不过要解的不是牛,而是艺术这匹“怪马”。这匹马没有“躯干”,只有马首与四肢。马首象征着艺术家,掌控着艺术的方向,四肢代表着观众,奋四蹄而天下尽知,要成为千里驹,得靠这脚下功夫。明察秋毫不见舆薪,艺术品既然已摆在眼前,那么我们就再也无法对其视而不见;失去了观众,艺术品就只能被搁置在角落里生灰发霉——说白了,没有了欣赏者,那还有艺术家什么事吗?


这么说来,艺术家与观众不存在谁伤了谁的问题,各守楚河汉界,留着艺术精品在那熠熠生辉,岂不美哉?创作与欣赏就这么围着实在的作品无限循环,曲线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循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切入这个循环。”

——伽达默尔


不过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我们的话匣子才刚刚打开,很快,我们就要来聊聊什么是艺术作品。想必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正所谓:“民间自有高人在,又有多少人不专心上班!“

低头看君滔滔不绝,别忘了

——蓦然回首,老板却在背后。


咳咳,别说优画君没有提醒过你哦!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