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花 | 小鸟儿,大能量 (二)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在中国花鸟画里,历来有鸟儿们活灵活现的身影。然而,你知道花鸟画中鸟儿的作用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涨姿势,一起学习吧。(以下内容与上篇相接)
五、象征作用
象征手法是“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清·叶燮《原诗》),也就是画家体会造化自然的微妙的生机动态,用生动、传神、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这样创造出来的境界是深静的、是哲理的,也是偏于清醒的,画家创作的这种鸟的形象,往往寄寓着画家对社会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清醒、深厚的感情。画中的鸟,不再是一种写真的、简单的鸟,而是具有深厚、丰富思想内涵和感情内涵的鸟了。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
同样在花鸟画创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如清代的朱耷(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画家就以鸟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八大山人的许多作品中的鸟,都是白眼看天,表现了作者对满清政权的不满情绪。
八大山人《孔雀牡丹图》
又如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中的孔雀,孔雀本来是很美丽的,可画中的两只孔雀却很丑恶,尾巴上只有三根残破的尾羽,这是作者借孔雀来象征那班头戴三眼花翎的官僚,为清朝效劳唯命是从的奴才相,是用辛辣的讽刺意味,画面的上方是悬崖,有很重的压抑感,孔雀足下的石头也画成了上大下小,很不稳定,象征清朝统治的不巩固,八大山人其它作品中像芦雁凫鹤、鱼鸭、鹰鹿等等,多有象征他性格的倔强性与高风亮节的,是画家真情实感的寄托。
现代作品中,由于国富民康,人民生活安定,所以从花鸟画作品中反映出的象征意义都是欢快的,积极的,如作品《宏图》(万伟民作于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之际),画中刻画了五只白色的鸽子迎着朝阳冲天飞去,背景是大红色的树叶组成一片红色的基调,鸽子本身就象征着吉祥、和平之意,此画的鸽子象征着伴随着香港的回归,祖国的和平统一,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赴祖国现代化这一美好的宏图。
孔雀属于大型鸟类若在尺方之内表现得面面具到,
必显小家子气。
艺术家杜永平用点作为基本符号来编织画面的语言,
把复杂的尾翎概括抽象化,
并施以淡墨随意滴洒而成,
使具象与抽象巧妙结合、
让法度与自在和协共存。
若细察,孔雀的眼睛炯炯有神,
仿佛有生命一般。
孔雀身上的羽毛厾笔成绒,晕染渗化淋漓尽致。
杜永平老师说,
描绘这只孔雀的形象,
是希望能够在方寸之间追求一种伸手放脚的大方
和简洁明快的单纯。
优雅美丽的蓝孔雀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观赏性,
非常适宜居家收藏。
有意购买请在本文下方留言,
或进入公众号发送消息给我们哦。
六、象外作用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强调,一幅作品不仅要表现一定主题,有一定的内涵,还要有一定的外延,有时外延已远远超出了画面,延伸到画面以外,达到画外有画,象外有象的境界。正如清初画家笪重光所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筌》),艺术创作最深的意趣,莫过于真景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就是通过现实的“真境”的逼真描绘,来表现“无可绘”“神”的境界。生动的气韵笼罩万物,而往往又是空灵无迹,故在画中要靠空虚和流动来表现,这正是激起人们想象的灵动之处,所以象外作用的鸟在画中看似实画之物,但从这样鸟的身上让人想象到画面没有表现出的更多的东西。
作品《空谷传响》(万伟民作)中,表现了一只在岩石上振翅欲飞的鸟,鸟的目光注视前方,在鸣叫着,双翅表现的是准备展翅飞翔的瞬间,如同被周围什么东西惊动一般,但画面是流动的瀑布和宁静的山,使人联想到画外的因素惊动了鸟儿,这就是画外有画,也就是鸟的象外作用。
同样,象外作用不仅在花鸟画中,在山水画中也有这种情况,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没有表现青蛙,只在溪流中画了一些小蝌蚪,使人马上联想到附近一定有青蛙,自然就有青蛙的叫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