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展丨上海双年展,一整天都看不完
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ial)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
——关于上海双年展,你能查到的资料,第一句话就显示了它的分量,也难怪在工作日看展时还遇到如此多的观众。与往届一般,双年展内容众多如同加强版的艺博会,且学术性和当代性很强。
上海双年展,《暴风雨后的新风》
如果说双年展曾试图令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有所减少,那只能说初衷和效果一直在背离,本届从主题“禹步”到简单得只列出参展艺术家名单的导览手册都透露出一股难以高攀的姿态。
为什么叫“禹步”?
根据主策展人梅迪纳的意思,“我们选用了‘禹步’,这一相传为夏禹所创的神秘步法作为本届双年展的中文标题。这个概念也暗示着,尽管艺术作品传达了种种焦虑,但它们同样充盈着生生不息的创意、渴望与观念,展现了当代艺术与文化对抗当下时代复杂性的方式,勾勒出我们将感性转换为全新生活的愿景与努力。”
上海双年展,《摆荡》,费尔南多• 桑切斯•卡斯蒂略
既然难以看懂,不如拿出一整天好好感受、自我发挥,毕竟这次于11月10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上海双年展,共有26个国家的67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20位/组,亚洲艺术家31位/组,你能看到的艺术家有:
阿尔弗雷多·哈尔、阿莉西亚·米哈依·加西奎、阿林‧朗姜、阿玛莉亚·皮卡、安德烈·弗雷泽、巴勃罗·巴尔加斯·卢戈、博路斯帕·哈尔帕、C&G(张嘉莉及郑怡敏/阿金)、ChtoDelat、池田亮司、恩里克·耶泽克、法证建筑、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弗朗西斯·埃利斯、黄静远、霍塔·伊斯基耶多、基里·达莱娜、吉尔·马吉德、杰夫代特·埃莱克、啾小组、雎安奇、卡德尔·阿提亚、康瑞璟、克莱尔·方丹、克莱门西亚·埃切韦里、克劳迪娅·马丁内斯·加拉伊、克里斯蒂娜·卢卡斯、克里斯托夫·德雷格尔&海德龙·霍茨法因德、拉斐尔·洛扎诺-亨默、莱安德罗·卡茨、雷内尔·莱瓦·诺沃、李继忠、陆扬、马卡雷娜·路易斯-塔格莱、迈克尔·拉克威茨、米盖尔·安赫尔·罗哈斯、米田知子、纳里尼·马拉尼、千叶正也、丘、阮陈乌达、赛斯·普莱斯、森村泰昌、唐纳天、文森特·梅森、乌苏拉·比尔曼&保罗·塔瓦雷斯、吴其育、西蒙·斯塔林、小泉明郎、谢洛阿纳维·阿基伊维、徐喆、许家维、许哲瑜、亚历山大·阿波斯托尔、杨福东、杨嘉辉、姚瑞中、伊利亚·诺埃、伊沙伊·胡希德曼、易连、袁远、张小船、张徐展、照屋勇贤、珍妮弗·阿略拉&吉列尔莫·卡萨迪利亚、郑恩瑛、朱玺。
根据这份名单,相信你已经能想象作品有多丰富了。
不拿出一整天时间,恐怕看不完。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那些你很容易发现的作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些展品藏在角落里,很可能被你遗漏,或者当做是展览之外的物品,比如上面这个正在照镜子的老鼠据说在现场放了好几十只,可是我一个也没看到
如果你看到了,不要紧张,它们很可爱,据说名字叫:
《别再看我了,今天这里人很多》
《这里的风景很棒,我正想和你分享》
《这里实在很吵杂,可是我也无处可去了》
《我就只想待在这》
《再多看我一眼吧!算是我拜托你了》
《不明白你的明白》
《嗯 ... 你了解的我又能有多少?》
上海双年展,照屋勇贤,《我父亲最喜欢的比赛(天翻地覆)》
进门第一个作品,两辆车翻了过来,中间两台显示器播放着略显嘈杂的影像。
这是照屋勇贤的《我父亲最喜欢的比赛(天翻地覆)》,翻车的起源是在战后冲绳,当日本民众和驻日美军产生矛盾冲突时,民众会掀翻美军车辆,后来这演变成当地特色活动,就像录像里那样分为红蓝两队比赛看谁先翻转车辆。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翻车比赛竞技运动,将竞技运动的追溯到其与战争和冲突相关的起源,以及集体情绪的宣泄机制”。
上海双年展,恩里克·耶泽克《围地》
翻倒的汽车旁边,是另一件装置,恩里克·耶泽克《围地》,你走到旁边时,只看到巨大的近4000个废纸板被捆成一堆造型,只有到二楼向下看时,主题才浮现眼前——“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前进一步,后退两步”。
再转个身,是从三楼倾泻而下的壮观的《纪念碑》,来自智利艺术家哈尔帕:
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根植于冷战期间发生在智利以及其他拉美国家受外来力量干预的解密文件的分析,你看到这一片片文件全是美国情报机构的解密文件,是历史的证据,内容几乎全被黑色条块抹去,当这些机密被置于此地,变成雕塑和艺术装置,同时展现了档案、记忆和历史创伤。
一楼最有趣的地方,在一排房间里,左右排开,各自用布作为门帘,门口写上艺术家和作品名,仿若置身大剧院,前几个房间,巨大的屏幕上是影像作品在不间断播放,光线打在一排排座位上,有人坐着看了好几遍,有些座位一直空着。
二楼,第一个令人瞩目的作品在椭圆形的屋子里,纯白背景:
由360个时钟组成的机械装置在象征地球的弧形空间内围绕起来,墙面上的时钟每一个都比前一个快4分钟,而360个4分钟则形成了24小时。
这就是西班牙艺术家卢卡斯的《顺时针》,带你在这一瞬间同步感知全世界,“全世界的时间在这个场域中被同步感知,也意喻着现代性在全世界的流动。”
圆形屋子外,是一排巨幅肖像,组成了亚历山大·阿波斯托尔(Alexander Apostol )的《剧中人》:
这个系列由 60 张以过去 20 年委内瑞拉政坛人物为原型的肖像摄影组成,在作品中,每个肖像没有真名,只有“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特定角色名称”,由此反映整个国际世界的政治和历史进程与个体身份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这里同样作品众多:
有一些很沉重,主题涉及到战争、难民、二战时的集中营,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
这是美国艺术家拉克威茨的作品,《无形的敌人不该存在》。2003 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经历洗劫和纵火,无数藏品被毁,墙上的手绘表现了这一残酷的历史。
以此为主题,艺术家用当地废弃的报纸和食品包装袋制作了那些遗失或被毁藏品的混凝纸仿制品,放在桌子上,全是美丽的,易碎的“艺术”。
△
普鲁士蓝,如此好听的名字,整间屋子都被一幅幅普鲁士蓝色调的画作充盈,而你知道它背后有什么吗?
“普鲁士蓝是人类最早合成的颜料之一,它与纳粹毒气室使用的窒息毒剂不无关联。至今还能偶尔在一些毒气室里找到残留的蓝色痕迹,其化学构成与普鲁士蓝相一致。”这组墨西哥艺术家胡希德曼的《普鲁士蓝》,表现了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遗址,安静的颜色与景物,不安的历史在涌动。
△
阿尔弗雷多• 哈尔《100个阮》,很简单,是一百张单人照,这个叫做“阮”的小女孩微笑着面对镜头,她是全世界超过六千五百万难民里的一个。
到了三楼,渐入尾声。除了其中一角集中的影像作品:
弗朗西斯·埃利斯,《冲撞》,2005年,九屏彩色有声影像装置,5'34'', 5'13'', 5'48'', 4'29'',5'37'', 5'30'', 3'23'', 4'53'', 6'16''。
还有:
△
我并没有看懂的陆扬的《器世界骑士》。据说“器世界”的概念来自佛教思想,在此背景下,这个艺术作品想表达的是 AI 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大战(???)。
△《上海“床下底”艺术常识问答比赛》,C&G
这个作品对应的艺术活动——上双“床下底”艺术常识问答比赛在看展前就完成了,于是只能通过装置和贴在墙上的问题来感受一下上海当代艺术史。
床下底不是上海话,指香港居民经常使用的“非常规”储物空间,以此应对空间匮乏的难题。“这个空间主要收藏琐碎却具有意义的物件,或是一些当下未必有用,但在不久的未来具有意义的物件。”艺术知识比赛,就如同在浩瀚的历史房间,发现一角床下底的隐秘一般好玩。
至此,双年展的“大件”看了不少(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没放进去),最后请注意,展览将持续至明年3月10日,主场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从一楼到三楼都是展区,注意周一闭馆,周二免费,其他时间记得买票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