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丨被称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
二战后的德国不止产生了像约瑟夫·波伊斯如此激进澎湃的乌托邦主义者。
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位冷静沉稳自我反省式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
酒瓶与苹果
在卢西安·弗洛伊德去世之后,格哈德·里希特成了仍在世的最广为人知、最有声望的艺术家。
1932年格哈德·里希特于德国德累斯顿出生。
他的父亲是位思想保守拥戴纳粹主义的教师。
母亲则是位开放的女性,来自丰富文化背景的家庭,是位钢琴师和书商的女儿。
枪杀-1
她让里希特接触文学、哲学和音乐并支持他的绘画事业。
海景
1951年他正式开始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美术。
在他快速顺利完成了基础课程之后,转入壁画班继续学习。
贝蒂
年轻时的他常常前往西德旅行。
1959年,在一次前往西德的短途旅程中,他被准许参观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
1959年卡塞尔文献展
这次参观成了里希特的一个转折。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抽象绘画,虽然对展览上的名字完全陌生,但他深受其震撼。
1959年卡塞尔文献展
出于对东德文化方面的状况及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不满,
于1961年3月他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
那年的秋天,他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并拜师于卡尔.奥图.格茨。
而后于1971年也开始在此担任教职,直至 1994 年退休为止。
抽象画802-3
长期以来,深受传统绘画训练熏陶的里希特在自己的创作中致力于探索形象、绘画与摄影之间长远却又紧张的关系,创作出一系列介乎形象与抽象艺术之间、充满矛盾风格的作品。
里希特曾说过:“影像是走向现实不可或缺的支柱。”
他的早期作品以放大版黑白照片为主题,仅用一系列灰色调描绘出报纸上、家庭摄影中的内容。
Cell 牢房
为有别于传统形象绘画,他刻意将所绘物体模糊化,以区分绘画与摄影。
他相信虽然这两种媒介均可能够忠实地反映或表达现实,但实际上仅能呈现出某物品部分或不完整的形象,远不如所想客观。
“我躲开一切的限制,我并不晓得我想能得到什么.....喜欢模煳且带有无止境的事物,而且我喜欢这种持久的不确定性。”
里希特有意抹去细节,将摄影的表面真实性给淡化,寻找印象画家们所追寻“永恒的真实性”。
在里希特的作品里,向人们展示事物都有着多重的含义和无限的变相。
他的抽象作品中使用印版画的胶皮辊,胶皮辊蘸上油画颜料在画面上滚动。
充满随机选择、机会、灵感和结构,而产生一种特别的画面。
但是里希特的抽象画却不是随意自发画的,而是分为许多工作步骤长时间内慢慢完成的。
表面上很具表现性的笔法,实际是经过计算及考虑的。
因为里希特刻意避免传统意味的构图,他采用不断地拒绝任何程序性或构造性的标准的方法。
尽可能长时间放开工作进程,同时避免仅仅实行一个开始之前确定的绘画方案。
里希特对每一个完成的工作阶段提出疑问,如果有必要的话,它可以在下一个阶段又将它破坏,以重新获得作品的开放性。
这些创作过程都在科琳娜 ·贝尔兹导演的记录电影《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中有所记录。
这部纪录片把这位20世纪屈指可数的艺术大师暴露在聚光灯下,
接受来自全世界崇拜的目光。
然而面对世界追逐的目光,这位老人犀利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却是莫名的冷静而淡然,就像萨义德笔下流亡的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打破惯常逻辑的信念和去中心的多重视角。
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