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张坚丨四度春秋留美院,创新理念引源泉

发布时间: 2018-11-29 11:46 
分享到:

1991年到1995年是张坚老师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唯一四年,也是张坚老师在退休前,应领导要求,坚守的最后四年。(以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简称为上大美院)

 

我们和张坚老师约在了下午采访,没想到张坚老师早早的就在大厅等候我们,等我们到那的时候,张坚老师已经在那等了许久。入了冬的上海天气本就寒冷,还让张坚老师感着冒在空旷的大厅等我们当真是过意不去。

 

张坚


说起张坚老师就得说起上大美院,说起上大美院就得翻开凯旋路30号的历史。

 

1983年,时任上海市委决定,以上海美专师资和上海美校为基础,并从其他院校、美术出版社、油雕院等单位抽调部分教学骨干,建立美术学院,将之并入原上海大学,院址迁至凯旋路30号。

 

上大美院的崛起,以及张坚老师在退休前四年为上大美院所做的贡献都是在凯旋路30号完成的。


张坚老师1952年经过统一招生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俄语,在1956年留校任教,及至1987年被派往莫斯科。

 

1990年,张坚老师从驻苏联大使馆的外交岗位上任职期满回沪。本想当回学者继续研究原来的课题,不再从事行政工作。但是当时国内人才紧缺,高校发展形势迅猛,能找有能力为高校做党政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应市教委领导的再三要求,以及分管干部工作领导多次来家访问,三顾茅庐做动员工作的坚持。1991年,张坚老师就此上任上大美院党委书记一职。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担其责”。他凭着谦和、坦诚的人格魅力让大家在文革后能够再次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同办好上大美院!

 

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的优势,打破固有的思维格局,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一座美术学院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全面增强了美院的综合实力。


九几年那会,位于凯旋路30号的上大美院只有10.4亩的占地面积,连体育场地都得外借,还被许多人戏称为“微型高校”,可以说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1991年冬天,只身上任的的他决心做好这退休前的最后一件工作。

 


培养一个美术人才并不比培养一个文科、理科人才更容易些。塑造一个美术人才需要文学、性灵、思想、技巧等等多方面素养的全方位融合。

 

为了摆脱财政上的困境,让学生们有更好的教学条件,替祖国输送更多高质量的美术人才。正当时,张坚老师提出了”自力更生,改善条件”这一至关重要的理念。


这一理念采用抽调部分美术力量应用于教育和创作为社会服务的方式换取相应酬劳,以解决经济上的难题,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放在现在看来也有些大胆的举措,在当时切切实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大美院发展的步调。不仅缓解了财政上的压力,还进一步提高了上大美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教学条件和人员物质待遇都有了相应提高,类似师生“万里行”的写生活动也都有能力组织起来了。

 

穷则变,变则通!张坚老师想出来的这个办法,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实行。就像邓小平说的“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支持各系组织力量为社会服务,以此改善系里的条件,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条件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自带光芒的人,到哪都会发光的,张坚老师虽然在上大美院只工作了四年,然而这四年所散发的光和热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校方多次请求让其继续留任,但他更想让后辈们发挥其光亮,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张坚书记代表上海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向优画网董事长汪义成颁发聘书,聘请汪义成董事长为上海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高级艺术顾问!


及至2002年,上海大学老教授协会美术学院分会的成立,张坚老师成为会长,才又开始了为社会继续添砖加瓦的劳动!

 

上大美院里有许多这样的人,张坚老师是他们的代表,上大美院从无到有,一路走来,艰辛是有,但能为莘莘学子打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即使是狂风暴雨亦是无惧。

 

有这样的老师在,怪不得上大美院人才辈出!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