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至上 | 欣赏艺术,我们需要“物性”
中国人所言:“鱼水相忘则‘艺’成”说的就是属于本民族的艺术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艺术创造总能在服从各种规则的基础上达到自由。难得的游刃有余,是西方少数天才的创作心得,而在这里,几乎成为了每个文人墨客的拿手绝活。比如梁楷笔下的仙人,寥寥数笔即可做到形神兼备。
郑板桥画的竹,清新自然,刚柔相济;
齐白石的代表作《虾》,展现生活小品,情趣盎然!
可惜的是,堪比艺术家的文人士官自古以来就没有被封过“艺术家”的头衔,对艺术的态度,中国人更讲求形神、意境,是“道”之形,或需以妙手“偶得之”,艺术就这么变成了一团精神。
其实在优画君看来,艺术就在那里,呈现形式,占据空间,不增不减,拥有时间。它就是一“物”,“物性”就是作品的悟性所在。
何为“物性”,其实就是艺术创作质料与绘画形式之间的关系,这是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艺术作品”的第一步。质料与形式或相辅相陈,或彼此矛盾,拿绘画来说,可要选对画纸和油墨,不然后果很可能是这样的:

唉,喵星人应该长我这样才对!
其实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世界著名雕塑《大卫》啦,米开朗基罗还有多纳泰罗两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各自同时创作了这么个题材。只不过一个使用大理石,另一个使用青铜,呈现的效果可谓是大相径庭,不如将这两幅作品留给您欣赏一下:
米开朗基罗的的《大卫》
多纳泰罗的《大卫》
质料对形式的规定本身就是由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以雕塑为例,既要尊重石头的坚硬,又要克服它以帮助呈现“和且柔”的质感。艺术绝不是征服,更不是服从,它就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小天地中。
在这里,没有一个优劣高低,伟大的创作在不同的质料面前展现出了迥异的趣味!
找到了“物性”,我们才能理解艺术品作为一物存在的意义——等待来自人的生命力的介入,无论是执着创造它的人,还是匆匆欣赏的过客。
看到罗丹的雕塑《吻》,就情不自禁想起世间所有动情之爱,不过最真挚的非男女之情,莫过于母爱!那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人类最美丽的情绪,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的掺杂。
《蒙娜丽莎的微笑》
微微肿胀的双手暗示我们,
这也是一位怀孕了的年轻妈妈!
一抹神秘的微笑,
那是来自母爱伟大的馈赠!
慈母的臂膀是由慈爱构成的,
孩子拢在怀里,怎能不甜?

容颜在时间中慢慢老去,
温纯与静谧之美得以永恒。
全世界的母亲都是如此相像!
她们都是温柔、淳朴的化身,大爱无限。
母亲的爱永不枯竭,
优画君在此精选
母爱题材的世界名作,
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安康、幸福!
Happy Mother`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