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洪武 青花龙纹双耳罐
明洪武青花龙纹双耳罐瓷器,此藏品器型标准、釉色肥沃、画工端庄大气不失古代风韵,洪武青花是众多大藏家投资家较为钟爱的藏品。此罐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烧制手段和配方都严格保密,对器物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严格规定。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流传很少,甚为珍贵。洪武瓷的釉面呈奶白色,颇有玉质感;青花的呈色偏灰或偏黑,或略带蓝意;晕散严重,呈模糊的晃动状;胎体类似元朝窑器,比永宣时显得厚重。
关于洪武瓷特有的风貌,明野史中有这样的传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中以乞讨为生,常饿得两眼昏花。他实在支撑不住,一头栽在路边,昏厥过去……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只依稀感到有人在用力推他。他睁开眼,发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人,把自己搂在怀里,一手端着一只青花瓷碗,碗里是稀薄的米汤。当他的眼神痴痴地从女人脸上移到青花瓷碗上时,那青花是晕散的,色泽是灰黑的……这是他有生以来见到的最美的一只碗,那碗上模糊的灰色的图案深深地刻在他脑海里……据说,这女人就是年轻的寡妇胡氏,也是朱元璋明史上有记载的初恋情人。日后,当他成为明朝开国皇帝,为了激励自己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刻苦铭心的苦难日子,就命御窑烧制晕散状态下呈现的样式。洪武青花瓷呈现白色或者灰白色是因为瓷士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股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而采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洪武瓷器上出现的龙纹也极具时代特点,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体态一如元之旧样,但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此类龙形象还在洪武釉里红梅瓶出现过,其头部特点均为角软无鬣,圆脸猫睛,十分奇特。洪武之龙与永宣之龙大相径庭,尤其洪武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刻意而为,仅灵光一现。
洪武青花的纹饰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洪武瓷的胎质较白、干涩、间有空隙;釉质肥厚凝腻如堆脂;釉面往往有开片现象,胎釉结合紧密;釉色呈乳白色,微微闪青灰。器物上常见缩釉现象,露胎处见窑红。扁菊是洪武瓷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呈椭圆形,花蕊作斜网格纹,花蕊外以双线描花廓花瓣两层,里层不填色,外层每个花瓣的顶端和一侧留有白边,用以表现花瓣之间的间隔,使花叶每一层花廓表现得很清楚。这种扁菊花形式有别于元代青花瓷上的菊花纹,为区分元代与明初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据。外壁的变形莲瓣与元代比较,洪武瓷器上的变形仰覆莲瓣边缘只勾线而不填色,除个别分开画外,莲瓣相互借用边线,元代莲瓣各自独立,颈部的蕉叶纹由元代的中茎填色改为中茎拔白,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即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洪武时期主要烧造青花与釉里红两个品种,青花依然用苏麻离青料,但发色少有紫艳的,多数发色灰黑且浅淡,在纹饰线条中有块状黑斑,不晕散;釉里红多数成色较淡,为酱红色。除青花与釉里红,此时有一现象:大件器物不如小件器物发色艳丽。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器物),由于当时器物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有接胎痕;器物里釉有白色绞丝纹;洪武瓷器物底足除玉壶春、玉壶春执壶、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器物则底足无釉,无釉底足刷有一层橙红色护胎釉,可见丝刷痕,且常见釉斑自然分布,大罐底部有沾沙,底足多为平削足,由于当时工具所限,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
文中瓷器现由上海收藏家
优画网总经理汪義成先生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