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性命可轻,美景难得”,险滩漂流,终成陆派云水大师!
三峡风光
2004年春季,国画大师陆俨少的一组山水画《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在北京瀚海的春季拍卖上以6930万元的高价成交。
杜甫诗意百页册之一 陆俨少
杜甫是陆俨少最喜欢的诗人,《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他足足画了一百幅。这一百幅画在文革中失散了三分之一。直到1989年,在北京才补全了画册。
与杜甫一样,命运之神并没有给大师一帆风顺的人生。穷苦,战乱,文革,经历了这一切浩劫,也不难理解陆俨少对杜甫的惺惺相惜。更巧合的是,就连他生的大病也是与杜甫一样。
杜甫留下了传颂百年的诗篇,陆俨少作为海派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则为中国书画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22岁的陆俨少
陆俨少。
出生于上海嘉定南翔镇一个普通家庭。
家里没人画画,陆俨少却从小就展现出了绘画的天赋。
13岁时,邻居送他《芥子园画谱》当生日礼物,陆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整日临摹。
性格内向的他在上学读书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刻印章。通过临摹 他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虽然家里人不懂画,但好在陆俨少的父亲陆韵伯是个开明的好家长,中学毕业后,送陆俨少去无锡美专读书,系统学习中国画。
那时的陆俨少国画已有功底,兴致勃勃地到了画校却大失所望起来,他在回忆录中写:因为在校期间对该校教员的水平有所失望,人就没有再去,希望找到当代第一流的画家当我的老师。”
1960年代的陆俨少与妻子朱燕因
次年,他就有了向当时一流画家学习的机会,经前清翰林王同愈的介绍,他来到冯超然门下拜他为师。
老先生看过他的画,最先告诫学生的是学画之人名利心不可太重,要有殉道精神。一语道出了文人画家的风骨。这句话也让作为弟子的陆俨少铭记一生。
陆俨少故乡南翔古漪园旧貌
虽然拜到了名师,但是对穷小子出身的陆俨少来说,学画的条件异常艰苦。“心有所寄,百愁俱灭”。买不起画册,他就跑遍能看到名画的地方,揣摩章法构图,用心临摹识记。将一幅幅画出“吃”得透透彻彻才罢休。正是这种长期的积累,他打下了宋元画法夯实的基础。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陆俨少带着一家老小逃难重庆。旅居期间,他潜心研究山水画的创新方法。1945年日本投降,陆俨少一家九口踏上返乡的路程。没钱买船票,只能搭上一艘运木材的木筏。虽然这趟回乡之旅注定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却认为“性命可轻,美景难得。”
在三峡漂流了一个月,他就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观赏起三峡的峡江险水。这也造就了他日后盛名的峡江山水画。关于这段经历陆俨少之子陆亨先生回忆道:
关于填补画水画云技法的空白,即是陆俨少的留白墨块法:
“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来表现出云雾、泉水、山径和浪花。“墨块”之法,作为对于留白的反衬,以浓墨积点成块,十分特别。在笔法勾勒上,画家十分擅长以长线条描水勾云,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线条变化空灵动荡,画面动静结合,清新隽永,壮阔悠远。画活了这险山险水,令人身临其境。这便是“陆家云水”的魅力。
峡江险水 陆亨
作为陆派山水的传人,陆亨先生也延续着“推陈创异,化古为新”的使命,自幼随父亲学画的他继承和发扬了“陆家山水”的精髓。
由优画网独家举办的:水墨沧桑第二季——海派四大家现代艺术即将开展。
传承名流,开拓创新,优画网联手知名海派艺术家后人一起传承和发扬中国水墨艺术文化。
4月12日香港文化中心,优画君和您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