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除了登高赏菊还能做什么?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如期而至。
重阳佳节

九,是中国古代数字中的最大数,《易经》又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故曰重阳,寓意“久久”,所以重阳节在又有了长久长寿的含义。
说到重阳节的时候,映入脑海的重阳习俗必有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其实这些习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们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代代相传。
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大致就是这样的历程:
先秦时期,《吕氏春秋》首次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和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三国时,第一次出现了重阳节的名称。
到了魏晋,重阳需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尤其文学大咖陶渊明,深得后人追捧。
唐朝,重阳节成了官方法定节日,并且流行佩戴茱萸菊花。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成流行语。
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重阳一日游成时尚。
因“糕”同“高”,明代开始有吃重阳糕传统。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开始,有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1989年,中国政府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重阳节,其实是经过了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就像中国的国画一样。从最开始在新石器时代陶盆中出现的“踏歌图”,到春秋战国的《御龙图》帛画,到东晋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的《雪霁堂五老峰图》成为最早水墨画,再到唐宋元明清文人画、宫廷画山水画、花鸟画层出不穷。
蹈纹彩陶盆
千里江山图
国画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的传承创新,才有了现在的各领风骚。
传统,总是需要传承的。
因此,优画网在重阳佳节之际,上线“水墨沧桑”九九重阳线上展。参与此次线上展展览的名家有:
程十发弟子——林 洪
陆俨少之子——陆 亨
刘海粟之女——刘 蟾
张大千再传弟子、伏文彦弟子——杜永平
在今年4月24日,“水墨沧桑”海派四大家艺术展(线下展)在香港文化中心正式开展,并得到了香港多家报纸、电视台以及新媒体的报道。一世纪两代情,他们的展览“谱出近代中国艺术史的传奇”。这次,他们的作品通过线上展回归,带我们领略传承中的海派魅力。
林洪
回顾与报答
从1952年进入上海美专(华东艺专前身)求学算起,我的绘画生涯已有半个多世纪了。我是从事舞台美术的,在我的创作中包括了很多舞台形象,我特别注意强调人物衣带的飘动感,以及线条的速度感,这和中国画中“吴带当风”的表现手法有着直接关系。我的艺术创作是在职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特别是人物画创作,得益最大。
官禁民灯之州官 林洪 水墨 45.4×73.7cm 2013
钟馗神威图 林洪 水墨 35×45cm 2017
陆亨
我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感悟
在我跟随父亲学画的数十年里,使我感悟最深的是:初学者第一步必须走好,就是起步要高,打进传统,把宋元南北宗各家各派的技法逐步吃深吃透,游刃有余,而为人处世低调,淡泊名利,为艺术殉道,有一颗纯洁而又宁静的心。必须要有名师、高人指点,为你指明方向,走上一条光明宽敞的艺术之路。
晚山红树 陆亨 水墨 41.5×64cm 1999
小雨藏天帆到迟 陆亨 水墨 71×33cm 2016
刘蟾
牡丹之歌
中国画特别讲究“气”和“韵”,通过笔墨来表现。常有人问我:你父亲是怎么教你画的?我父亲只是引导我,而不是手把手地教。他说,学习绘画,第一是真正热爱,这样才会勤奋专研。第二是靠自己领悟。他送我八个字“与古为新,蝉蜕龙变”,以追求更高的境界。
一种天香 刘蟾 水墨 45×48cm 2017
松柏精神 刘蟾 水墨 70×138cm 2017
杜永平
连接
我大概属于不激进的改良主义或修正主义,即不切割传统也乐于融入当代水墨,偶尔也会参加一下这类展览,目的是想表达传统和当代是可以连接的,一张画,大到形式内容的构思,小到语言符号的运用,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都是可以连接的。这与音乐也有相同之处。连接是一种观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冷香 杜永平 水墨 46.4×46.1cm 2017
秋声 杜永平 水墨 45×34.5cm 2017
“时代已变,大师已逝,幸而有新一代艺术家接棒,‘海派’得以延续。”他们都是19世纪末产生于上海的海派绘画的传人,用自己的方式和精神表达着对海派的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