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吃蟹小攻略
亲爱的小伙伴们,一转眼就立秋了。连日来的高温酷暑总算得到了舒缓。于是,接下来,该是时候来享受一下秋天了。在昨天的微信文章里,我们谈到了乐秋与悲秋两种情感态度催生的不同艺术作品。今天呢,让我们轻松一下,来谈谈秋季里的生活。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生活可不是艺术,生活在秋季里的我们,一定要做个乐秋派,才能体验到秋天里生活中的快乐。有一句话说得好,名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大乐趣。那么,在秋天里我们该吃点儿什么才能既享受美味又获得快乐呢?答案很简单,恐怕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螃蟹吧。秋天里,螃蟹即将变得肥胖而又味道鲜美,等待着我们一起来品尝,来分享。然而,在品味螃蟹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看下面的小攻略吧。
秋季吃螃蟹的3大好处
1、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螃蟹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并且多半以优质蛋白为主,而这些优质蛋白质中还含有氨基酸,可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的功效。手术后或受伤人群可以适量多吃螃蟹。
2、解毒功效
精氨酸能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解毒工作,适量吃蟹可促进肌体能量平衡,对体内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因此便秘患者可以多吃些蟹肉。
吃螃蟹千万不要过量,由于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影响肠胃健康,诱发腹泻等症状。
3、预防肿瘤
蟹肉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最高。这2种维生素可以保护粘膜上皮组织,软化血管和抗衰老。
螃蟹中还含有大量的硒,每100克的螃蟹中硒的含量高达56.7微克。含硒高的食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能起到预防肿瘤、抗癌的功效。
吃蟹要注意以下4点:
1、吃蟹加些新鲜姜末和食醋。
螃蟹味咸、性寒,而生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毒之功效;醋除了调味外,还可以杀菌,破坏蟹中的组胺。而且生姜和食醋是调味品,吃蟹时蘸上姜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鲜美。
2、不吃死蟹。
蟹死后,其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去。在弱酸条件下,细菌会分解蟹体内的氨基酸,产生大量组氨和类组氨物质。组氨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类组氨会使食者呕吐、腹痛、腹泻。
3、吃蟹要适量,搭配有讲究。
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不要喝茶。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同时,螃蟹不要和柿子一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还可能引起结石症等。
4、以下人群不宜吃蟹。
患有伤风、发热胃痛以及腹泻的病人,消化道炎症或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肝炎活动期的人都不宜食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的人应少吃或不吃蟹黄,蟹肉也不宜多吃:体质过敏的人不宜吃蟹。
买蟹的学问:选蟹要“五看”
学会了做一两道拿手好蟹,在节假日到来时,为了迎接亲朋好友,主人也想露一两招,不但让客人称赞自己的手艺,更是让客人吃上香香的蟹。可见手艺好了还不算,关键还是蟹的质量如何。所以,买蟹的时候要懂得挑蟹,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简单地说,挑选的蟹一定要新鲜,所以一定得拣活的。大小都可以,但是一定要重。因为母的蟹黄多,所以母的更好。据懂行的人介绍,精细选蟹要“五看”:一看蟹壳。凡壳背呈黑绿色,带有亮光,都为肉厚壮实;壳背呈黄色的,大多较瘦弱。二看肚脐。肚脐凸出来的,一般都膏肥脂满;凹进去的,大多膘体不足。三看蟹足。凡蟹足上绒毛丛生,则蟹足老健;而蟹足无绒毛,则体软无力。四看活力。将螃蟹翻转身来,腹部朝天,能迅速用腿弹转翻回的,活力强,可保存;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的时间不能长。五看雄雌。农历八九月里挑雌蟹,九月过后选雄蟹,因为雌雄螃蟹分别在这两个时候性腺成熟,滋味、营养最佳。仔细研究并参照这“五看”,就能把优质蟹从众多的螃蟹中挑选出来。“未识阳澄愧对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如阳澄湖的大闸蟹向来是受人推崇的,被喻为“蟹中之王”,食之谓“正中”。但市场上的冒牌阳澄湖大闸蟹不在少数,尽管产地给它戴上了防伪标志以示区分,可谁又能保证这标志无法伪造呢?据专家介绍,阳澄湖大闸蟹与众不同之处有四大特点:一是青背,蟹壳成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泽;二是白肚,贴泥的肚脐、甲壳晶莹洁白,没有黑色斑点;三是黄毛,歇腿的毛长而黄,根根挺拔;四是金爪,蟹爪金黄,坚挺有力,放在玻璃上都能八足挺立,双螯腾空。
学学吃蟹的技巧
关于蟹的学问还真的多,有食家说,吃蟹的时候不是一口咬下去就表示这是吃蟹,其实要懂得如何吃才是真正可谓“吃”蟹。不会吃蟹的人,一般是连壳带肉,一口咬下去,然后嚼几下,连壳带肉吐出来,这样真正食入肚内的蟹很有限。也有些人是这样吃蟹的,是先掀起蟹壳,吮食蟹膏,然后再拗开蟹身分成两边,吃完一边又一边,最后吃蟹钳、蟹爪。其实,这些人都是不懂得吃蟹。
正确的吃法是,先把螃蟹身上圆形的盖子揭开,如果是母的,你会在肚子的地方看到黄澄澄的蟹黄———这是螃蟹身上最好吃的东西。你也会在两边靠近大腿的地方看到一些白的像刷子毛一样的东西,那是不能吃的。吃完蟹黄,就可以吃蟹肉了。蟹肉是白色像鱼肉一样的东西。最好把螃蟹掰成两半,这样可以把白花花的蟹肉暴露出来。
一般人最后吃螃蟹腿,因为吃螃蟹腿很费时间,而且腿里肉不多。但是人们还是尽量把腿吃完,有人觉得腿里的肉好吃,有的人则不想浪费。你得想办法把螃蟹腿里的肉弄出来,可以用专门吃螃蟹用的夹子把腿的硬壳夹碎,也可以用牙签或者叉子把蟹肉弄出来。因为,螃蟹壳很硬,螃蟹的腿也很尖,容易把牙给咬坏了。
吃蟹的六种表情
★闻,养蟹人对好蟹的标准只有两条,称其为“蟹中二味”。一是嘴巴的味道———好蟹肉鲜甜有弹性,膏腴肓香。二是鼻子的味道———好蟹又香又油,吃过后十指尽染,反复洗涤仍留在指尖。闻闻自己的手指,就知道吃过的蟹好不好。
★掰,一掰尾盖、二掰蟹壳、三掰蟹身。力度一定要拿捏得刚好。重了,难免会因流黄而失色;轻了,则未能伤它半毫!
★吮,对吃蟹不用醋的人来说,吮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曾言道:大碗量酒,吮蟹当肴,神仙不换!
★挖,最诱人的蟹黄当前,最好的动作就是大块朵颐,只可惜蟹非肉,所以得小心翼翼地挖。可以借助武器,蟹腿钳的另一端多为扁平小勺,就是为了方便吃蟹黄的。
★夹,俗话说“男人爱吃虾,女人爱吃蟹”。不过那个“难看”的蟹脚,可是让MM门头痛不已。于是,需要一把蟹脚钳,猛力一夹,然后轻轻剥离,慢慢挑剔,吃蟹也要淑女。
★捅,蟹脚是最容易冷却的,故“第一时间”一定要把最“难吃”的蟹脚先干掉。用一把头部分叉的蟹腿钳,吃蟹腿也可以很享受。咬掉蟹腿两端硬壳,再用蟹腿钳从底部一顶,往里捅几下,肥嫩的蟹腿肉就自个出来了。
今日推荐
看完了吃蟹的小攻略,相信大家对秋季吃蟹的学问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幅与蟹有关的水墨小品。熊之纯老师的水墨小品《君若不饮》。这幅作品描绘了秋日里亲人好友三两相邀聚会中的饮食场景。主人公和客人虽未出现,但从作品中的螃蟹、酒坛和点缀在酒坛和桌子上的菊花来看,他们一定是风雅而富有兴致之人。盘中的螃蟹已经烹煮熟了,蟹壳透露出红艳艳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两只酒杯放置在盘子旁边,螃蟹配美酒,真是一番神仙般美妙的滋味。画面上方还有一只酒坛,酒坛上饰以秋日里盛开的菊花,这般装饰显得清新雅致而有文人气息。菊花花朵开得饱满,颜色有洁白,也有绛紫,更有金黄,与墨绿色的叶子相映成趣。这番美酒配美食的情趣既清新淡雅而又浓韵十足。清新淡雅的是文艺范儿的生活情趣,而浓韵十足的则是螃蟹鲜美的滋味和美酒的甘冽醇香。画面左上方题有齐白石老人的诗句:有蟹不瘦,有酒盈卮。君若不饮,黄花过时。这四句诗乃是描写秋日小食的丰盛和美味,呼唤朋友趁此良辰美景,享受美食,当此菊花盛开,玩赏美景。诗句乃是熊之纯老师的妻子邬景亮女士所题写,其文字如行云流水,充满了生活灵动的气息。
艺术家简介
熊之纯,1950年生于北京。学习工作于上海。熊之纯自幼受到家庭的浓厚的艺术熏陶,幼时开始习画,其间得到母亲齐良芷(齐白石小女,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主席。)、及舅舅齐良末(齐白石幼子)的艺术指点与家法传授。外公是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熊之纯是这个艺术家庭的第三代画家。之纯的艺术风格体现在用简洁的笔法来表述他所喜爱的绘画物象的灵性与情感,在绘画的生涯中一直研习着新的风格与主题,近年来他专注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探索。而今,熊之纯老师定居北欧芬兰赫尔辛基,在保持创作的同时,亦致力于艺术教学--愿将自己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知传授给新一代的画家。
参展经历
2017年3月,《中国水墨遇上日本百彩墨》,香港,香港文化中心展览馆。
2016年11月,《齐派墨道--白石后人熊之纯先生“金秋水墨”展》,上海,上海田子坊艺术中心。
2015年10月,《熊之纯水墨作品展》,香港,一画廊。
2015年7月,《齐派传人熊之纯先生中国绘画交流纪念展》,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
2014年10月,受雅昌网邀请参加“美丽鹭岛-厦门艺术周展览”,厦门,厦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2014年9月,《齐派墨道-白石后人之纯先生水墨画展》,上海,上海中国画院。
2014年8月,上海图书馆“齐派墨道-白石后人谈水墨”公益讲座,上海,中国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