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画君说艺术 | 有意义,就艺术了?

发布时间: 2016-05-05 00:00 
分享到:

 

艾未未说:

“艺术是没有权力的,只有希望去争取一种权力。”

然而……

此处略去无数字……

——优画君

 


今天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

 

优画君为了打破大家沉闷的心情,决定给大家讲一个小小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大诗人,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两人经过甜蜜的爱情终于结婚,生下了一个骨子里流淌着浪漫基因的儿子。

 

时光飞逝这个小男孩长大了。他和父亲一样特立独行,只不过这一次他并未继承父业成为诗人,他成为了一名锋芒毕露的行为艺术家!

 

提到行为艺术,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啊哈,没错,这就是当今时代风靡全球的一个艺术品种。这种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欧洲兴起,逐渐成为全球艺术家争相体验的“艺术新方式”。行为艺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它直接以现实中的行为作为艺术的语言,来生成某种事件和话题,借此来传达某种意义或观念。

近年来,行为艺术席卷欧美,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这个艺术门类在中国却起步较晚。大众由于缺少相关的知识,所以较少有人能够辨析和欣赏它们。这个诗人的儿子,一个行为艺术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冉冉升起。

 

不能不说,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从颜值上看,他简直就是一枚胡子拉碴的山东大汉,一枚活脱脱的怪黍黎!他的头上笼罩着许多光环般的头衔,旅美艺术家、北京奥体馆“鸟巢”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中国顾问,曾被英国《艺术观察》杂志选为年度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人物且名列榜首等等。

 

他曾经引领1001个中国人空降德国小镇卡塞尔,成就了世界当代行为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观。他曾经在乌镇雇佣一千名下岗女工生产出一亿枚陶瓷瓜子。近半年来,他又去到叙利亚难民的聚居地。他躺在金色的沙滩上,假装自己是叙利亚小难民的尸体。如此行为艺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为他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他就是艾青的儿子艾未未。他让我们刮目相看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迷惑。当这个诗人的儿子躺在沙滩上模仿小难民尸体的一瞬间,人们从他的行动中理解了他想表达的意义。然而,人们也不禁产生了追问。

 

这样的行为究竟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呢?它看上去有意义极了,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我们理解它的过程似乎代替了我们对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感性化的艺术鉴赏的过程。

 

而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我们看到艺术家那壮硕的成年人的躯体躺在沙滩上的时候,我们并不能通过直观感觉力来产生任何肃穆凝重的反思感。我们的反思是通过理性思考而产生的,如果我们不去思考他行为的意义,那么我们仅凭直感无法从他的行为艺术当中获悉任何与人道主义关怀相关联的感性力量。也就是说,这样的艺术可思考而不可感。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说赋予一个行动以艺术的名义,只是通过它来显示某种意义或思想,那么这个艺术的名义能够成立么?如果艺术是不可感的,人们无法通过直感的方式把握艺术的内核,那么它的生命力何在?它与生活中普通人从事的普通行为又有什么区别?

 

当代艺术日益观念化但艺术毕竟不是观念行为艺术本身是否应当在植入观念的同时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所有的行为艺术都能像另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当街溜白菜那样带有生动的情境感,让人能够从中感觉到都市青年的生存状态——幽默而自嘲的、孤独而时尚的、缺乏灵魂伴侣而渴望陪伴的、既被茫茫人海淹没又高扬自我个性的生存状态;那么对行为艺术的鉴赏就不再是问题了。

 

当达达主义的反叛矛头直指艺术的本性,我们抛弃了感性而高扬空洞的观念。如果艺术不再生动可感那么人类如何保持与世界的最原始最亲密的感性联系?毕竟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才是我们真正体验着的当下的世界。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