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花 | 小鸟儿,大能量(一)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在中国花鸟画里,历来有鸟儿们活灵活现的身影。然而,你知道花鸟画中鸟儿的作用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涨姿势,一起学习吧。
一、主体作用
通常情况下,一幅花鸟画中鸟是画中的主体,这种鸟的位置是占有画面的最显眼的地方。也就是说鸟是画中的主角,也正是画家个性的表现,画家的心灵特征全部化在这个主体的笔墨之中,花草树石均为客体,用来衬托鸟,起到一个烘云托月的作用。这样,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鲜明,更加尽态极妍,这是大多数花鸟画作品中最常见的手法,也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可以说它在花鸟画发展中居主流的地位。在构图学上讲,如果把画面分成九宫格,上下左右四个主画眼,那么,鸟的位置一般不会向外(四周)超越这四个画眼,起码说不能超过太多,如果偏离了中心,也就不称其为主体了。如龚文桢先生的作品《芳林栖羽》中的鸟就是起主体作用。
二、点睛作用
随着花鸟画的发展,传统的花鸟画中,画中只要有鸟,鸟就是主体这种形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构图的需要和现代审美的要求。于是,鸟在画中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有时,鸟是起到点睛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花草、树石是画面的主体,但仅有这些,画面又缺少几分生气,如果增加了几只小鸟,画面就活跃起来了。这样的小鸟像光彩耀眼的珍珠吸引住人们的视线,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样的小鸟往往又成为整幅画的亮点,有了这个亮点,就把整幅画都照亮了。在这种构图中,由于鸟不是主体,所以鸟一般比较小,并且不占据画面最主要的位置,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鸟便使整个画面灵气往来,生命流动。而假如不画鸟,构图上也能成立,但画面就感觉不到神奇的妙境了。如龚文祯先生的作品《清韵》中的那只鸟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作品的。
三、点缀作用
现代花鸟画中,由于构图的纷繁复杂,许多画家在表现鸟时,采取了一种“藏"的方式,也就是把鸟画在了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在观赏作品时,如果不通读全画,只是一扫而过,就很难发现鸟的存在,这正如鸟在自然中的生存、栖息一样,当你走近了才能发现它的存在,这种深曲含蕴,意脉不露的手法,往往能创造出虚处藏神,花气袭人的艺术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也更贴近自然,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如金鸿钧先生的作品《生生不已》中的两只鸟,藏于画面左上角的树叶之间,鸟的颜色也更象树叶的颜色,具有动物自身所特有的保护色的特点,既做到了画面色调的协调统一,又表现了鸟的自然状态。只有当你仔细观赏作品时,才会发现。这种鸟的作用既不是主题,也不是点睛,而只是画面的点缀,点缀的作用是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多彩,更符合生活的实际,鸟与画面溶成一片,更显得气韵生动。
这幅花鸟小品由上海书画院画师、
上海美术家协会成员杜永平老师创作。
画面上有一只清新可爱的翠鸟,
和一对栩栩如生的虾儿。
翠鸟的颜色清新明亮,
虾儿则画得十分传神。
水灵灵的虾儿正在无忧无虑的嬉戏,
翠鸟却轻轻掠过水面,
想要捕食无辜的小虾。
翠鸟画得精巧细致,
青虾画得水润透明。
翠鸟与青虾之间的故事,
是大自然的故事。
这幅画情趣盎然、
气韵生动,
笔墨凝练精妙,
适合居家收藏。
点击这里购买。
四、渲染的作用
有时,画面中的鸟又起到渲染气氛、情调的作用,一幅成功的画,有时同气氛、情调的渲染有直接关系,气氛渲染不仅能使画面灵动起来,还可表现出画家的精神气质来,有了渲染,画面的某一方面就更加突出,分外传神,因此,渲染能够加浓艺术形象,突出事物特征,使美的事物更美,使画家的创作意图更鲜明,要提高花鸟画的艺术性,这种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宋徽宗 瑞鹤图卷
如宋代赵佶的作品《瑞鹤图卷》中的仙鹤,在皇宫大殿的上空盘旋,展翅高飞,在空中舞动着双翅,嘶鸣着。鹤在传说中有吉祥长寿之意,表现了宋徽宗赵佶用此画寄托了他祝愿宋朝江山美好吉祥、长治久安的心态。渲染作用的鸟在画面上往往反映了作者许多主观的情怀,有很多主观的人为的情调,像《瑞鹤图卷》中的仙鹤,及许多《松鹤图》中的鹤一样,都是作者主观的安排,如果按鹤的生活规律,是不可能生长在这些环境中的,自然中的鹤,主要生长在沼泽等湿地,怎么可能生活在松林中?这就是作者主观上的需要,起到渲染气氛、情调的作用,由于中国画在构图上打破了时空观,这种不完全符合鸟类的自然生长习性的作品,也就一直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