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秋与悲秋
现在,当优画君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距离2017年的立秋只有不到两个小时了。今年的立秋的准确时间是8月7日北京时间15:40。听到“立秋”这个词,优画君感叹时光飞逝,季节更替是如此的匆匆,以至于小伙伴们还沉浸在火热的夏日里,完全没有意识到新的季节已经到来。
今天,让我们聊一聊秋天这个季节。自古以来,对待秋天,人们总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老师们从小就教育我们,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里,麦田变成了美丽的金黄色,大地丰产,万物丰收。与此同时,秋天也是令人精神非常舒爽的季节,有句话说得好,秋高气爽,秋天风轻云淡,气候凉爽,最是宜人。这样看来,秋天是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的季节。
然而,另有一种对待秋天的态度,这态度颇有小资情调,那便是悲秋。因为秋天,天气开始转凉,草木开始凋零,树叶开始枯萎,明艳的夏花衰退了颜色,优雅的大雁往南方飞去。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即将消逝,因此有许多人开始为之悲叹。
接下来,让我们盘点五件与秋天相关的艺术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乐秋与悲秋的不同情感态度。试问,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之间,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作品一
天净沙·秋思
作者:[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有着极强的画面感。诗人用意象的叠加营造出秋天萧瑟凄凉的情境,并把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忧愁融入到悲秋的情绪中去。
作品二
天净沙·秋
作者:[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同样是元代的文人,白朴与马致远对待秋天的情感态度就完全不一样。这首小令同样有着极强的画面感,但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清新明媚的意境,充分表现出秋天的绚丽之美,抒发出对秋天的热爱。
作品三
在秋天
作者:格里格
这首交响乐是由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在1865年创作的,全曲饱含诗意,充满了画面感。表现出秋天的大气磅礴,辉煌壮丽、变幻多姿以及深邃奇幻。抒发出作曲家对金色秋天的热爱。
作品四
Autumn Leaves
作者: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赏析: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凄美的季节。在这幅作品正式开始创作的四年前,米雷斯这样说过:“还有什么东西比燃烧的秋叶能散发出更美的味道?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逝去的岁月更加甜美,在离别的日子,燃烧的袅袅轻烟飘向空中,告诉我们和平而美好的生活已经溜走。”这幅画简单而谦逊地表达了米雷斯的深刻而富哲理的思想。从画面当中女孩子们的神情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一种秋日特有的萧瑟、凄美和忧伤,然而在这沉郁的蓝色忧伤当中又隐藏着另一种深刻而充满希望的美。
作品五
江南秋色
作者:熊之纯
赏析:秋天虽然是草木凋零的时节,但绚烂的黄叶也别有一番美丽。在这幅画作中,艺术家熊之纯用清新明快的颜色,表现出江南秋日如火焰般明媚的风景。一江秋水虽留白但却泛着鲜艳的翡翠般的绿光。树叶蜕变出薄荷绿、柠檬黄和橙红色等多种颜色掺杂在一起的斑斓风姿。秋天里金色的芦苇随风摇曳。江南水乡充满了如诗如画的韵致。看到这幅画面我们便感觉到鲜活与跳跃的生命韵律,江南的秋景丝毫不输给春意盎然时的风光。从这幅画作当中我们能感受到熊之纯老师热爱生活,热爱秋天的情怀,以及对秋天的赞美和欣赏。
艺术家简介
熊之纯,1950年生于北京。学习工作于上海。熊之纯自幼受到家庭的浓厚的艺术熏陶,幼时开始习画,其间得到母亲齐良芷(齐白石小女,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主席。)、及舅舅齐良末(齐白石幼子)的艺术指点与家法传授。外公是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熊之纯是这个艺术家庭的第三代画家。之纯的艺术风格体现在用简洁的笔法来表述他所喜爱的绘画物象的灵性与情感,在绘画的生涯中一直研习着新的风格与主题,近年来他专注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探索。而今,熊之纯老师定居北欧芬兰赫尔辛基,在保持创作的同时,亦致力于艺术教学--愿将自己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知传授给新一代的画家。
参展经历
2017年3月,《中国水墨遇上日本百彩墨》,香港,香港文化中心展览馆。
2016年11月,《齐派墨道--白石后人熊之纯先生“金秋水墨”展》,上海,上海田子坊艺术中心。
2015年10月,《熊之纯水墨作品展》,香港,一画廊。
2015年7月,《齐派传人熊之纯先生中国绘画交流纪念展》,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
2014年10月,受雅昌网邀请参加“美丽鹭岛-厦门艺术周展览”,厦门,厦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2014年9月,《齐派墨道-白石后人之纯先生水墨画展》,上海,上海中国画院。
2014年8月,上海图书馆“齐派墨道-白石后人谈水墨”公益讲座,上海,中国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