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画佳赏 | 文房案头上的清雅
崇祯青花人物纹笔筒
藏品尺寸/规格:高:18.5厘米 口径:19厘米 底径:18厘米
明崇祯青花人物纹笔筒,囗微撇,直筒身,平砂底。器外囗沿和近底部用暗刻花纹装饰,器身绘人物纹,釆用通景式的构图布局,描绘了一幅人物活动的场景,画面中共有十三位人物形象,有官人、侍从、官兵,场景配有、假山、小桥、芭蕉树、合欢树,还有山石、流云。从画面内容看,描绘了一幅新官走马上任的画面,暗示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仕途观念,用以鼓励学子刻苦学习。
此青花人物纹笔筒型体颇大,青花蓝艳纯正,纹饰描绘精细,釉色亮青,胎质厚重坚细,具有鲜明的明代崇祯朝的时代特征,不失为明崇祯青花笔筒的精品之作。
明崇祯(公元1628—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年号)朝历时17年,国势衰退,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当时仍有民窑瓷大量出口。制瓷质量明显下降。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既有明代风格,又孕育萌发了清代的某些特征,明末青花摆脱了嘉万时期的繁缛,变得清丽舒展。尤其一些碗、笔筒、香炉等,所绘山水物,已有料分五色,水墨渲染富有层次的清初效果。
画面中的植物纹饰为萱草和合欢树,在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中较为多见。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在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可以找到一些缘由。书中写到:“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崇祯瓷器上所画的人物也颇有趣味:
1、人物身长腿短,头大脚小。侧面画人物,下巴与鼻子多成锐角。
2、官员大腹便便,挺胸凸肚,脸部下颚放大夸张,一副福相。仆人则弓腰曲背,表情木呐。高士多散发飘须,山人模样。年轻秀才无须者,辄显其嘴呈倒三角状,类似兔唇;或有短须者,则掩其嘴,其发以布包裹。仕女弓腰,风吹欲倒,发不过肩。书童表情木讷,憨态可掬。
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也是崇祯青花瓷器显著的特点之一。
笔筒本是文人所用的寻常之物,自明清以来,文房清供自成一派,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加之经济发展,国力昌盛,风俗使然,文具发展为文玩,文人雅趣成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人朱彝尊更是做有《笔筒铭》:“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来之,如客约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清人梁山舟亦有《紫檀笔筒铭》留世,其中有句曰:“立而不倚,和而不同,君子鉴之,以束吾躬。”体现出士人看待笔筒不仅仅认为是盛笔之用,更赋予笔筒一种谦谦君子,自束自立,清心净心的灵魂。在文房案头放一只素雅的笔筒,为书房添一抹雅韵。以清赏来正身心,进而一种追求飘逸高尚的情操。
文中瓷器现由上海收藏家
优画网总经理汪義成先生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