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

发布时间: 2017-09-14 10:19 
分享到:

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墨客经常赋予意象以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有些意象充满了喜乐的情感,比如蝴蝶、牡丹、紫竹、灵芝,自是祥瑞喜盈的景致;有些意象却充满了悲观的情绪,比如黄叶、乌鸦、夕阳,多为惆怅伤怀之意境。芭蕉,是中国古人喜爱的一种植物,常常被种植在庭院前。然而,这种植物作为意象的时候却是分外感伤的。中国古人将芭蕉视为缠绵悱恻、孤独悲愁的意象。诗人眼里总关情,芭蕉亦如此惆怅了,再加上雨淋淋沥沥,雨打芭蕉就更凄怆,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柔美,遐思无限。因此,雨打芭蕉常常被写入诗歌当中,成就了许多凄凉委婉的千古绝唱。


添字采桑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长相思 

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杨柳枝  

顾夤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 

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正忆玉浪游荡去,无寻处。 

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然而,万事万物从来都不是绝对的。雨打芭蕉在民间似乎并没有那种感伤的气息。在天性淳朴与率真的老百姓们看来,芭蕉本是一种清新的绿色植物。雨珠打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滴答答,甚是悦耳动听。晶莹剔透的雨珠滋润了芭蕉的叶子,使它们更加青翠欲滴、鲜润可爱。经过一场雨的洗礼,芭蕉便更加清新美丽了。这样看来,雨打芭蕉的令人愉悦的美景再怎么说也不能是凄凄惨惨的,而且值得好好地用艺术来歌颂一番。于是,在我国广州南方,诞生了一首民族乐曲,它的名字叫做《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乐谱最早载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后由潘永璋改编,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


曲首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最后为气氛热烈的快板段落。


最初由吕文成等3人演奏灌制第一张唱片,风格朴实清新。由大中华粤乐队演奏的第二张唱片曾加入西洋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南区代表团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在曲中加入了笛子和碰铃等乐器,音乐表演热情而富有生气。其后不同时期改编者们曾从结构、配器和多声效果等方面对此曲进行探索加工,而使乐曲在艺术形式上日益成熟而臻于完美。


50年代初,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广东代表队演奏了《雨打芭蕉》,由于增加了笛子和碰铃,更显得充满热情,富有生气。后来又经过多次改编,配上了多声部,采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音调更加精彩,别有情趣。


聆听这首《雨打芭蕉》,你将随着清新欢快的音乐想象那雨打芭蕉的景色,你仿佛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看到芭蕉叶子上晶莹剔透的雨珠在欢蹦乱跳。你将感受到南方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曲子引领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即使是下着雨的景色也可以让人心情那么欢愉。


美文欣赏

了,雨滴不断从天空中落下。站在窗前,凝视着它们“啪”的一声绽开在玻璃上,然后无声地缓缓流下,留下一道道美丽透明的痕迹,将外面的世界一点点的放大。

雨洒在水面上的珠,溅起,又散落一地,留下缕缕的水蒸气,与晨雾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朦胧的画。这朦胧,笼罩着水,使这一切的一切变得神奇,像影子般久久不能散去。远处的,隐隐约约;近处的亭,扑朔迷离;一切的景,弯弯曲曲,像画一般卷了起来,流进了我的记忆深处。

雨下得真活泼啊!迅速跌进了水,一跳,荡起了小小的水纹,又快速的隐去了。如此干脆,如此利落,如此轻捷,如同孩子一般,像捉迷藏一样,冲着路人一笑,却很快就消失了。柳树下的水波很大,也荡得很开,像莲花般优雅得绽放。

霹雳啪啦的雨点炸响了芭蕉丛,地面上的泥土仿佛带着一层水气,映着阳光,耀目生辉。躲在芭蕉树下,抬头望着朝阳,柔和的阳光将我紧紧包围,一阵暖意涌上心头。那些芭蕉树上的水珠,在青翠的叶子上摇摇欲坠,扑通一下子,掉在土地的怀抱里,不着一点儿痕迹,将我引入了一场江南烟雨境。

闲听那雨打芭蕉的空灵;听那雨打芭蕉的古朴;听那雨打芭蕉的呢喃,细细品味,心魂俱静。闲看那雨打芭蕉,如烟的雨,缠绕着芭蕉,满眼都是娇艳的绿,仿佛要像雨珠般滴下。闲品那雨打芭蕉,泥土的清香伴着芭蕉青涩的芬芳,一股无法抗拒的能深入人心的古朴清香扑面而来,让我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令人魂牵梦萦。

雨还没有停,轻轻的滴着。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烟雨之中。小船悠悠浮在水面上,与亭子相做伴;柳树轻柔地摆动墨绿的长发,与倒影相做伴;绿水缓缓荡起圈圈涟漪,与雨露相做伴。

抬手,一滴水花停留在指尖,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漫步,清晨狂啸怒吼的雨藏在了云层深处,深伶仃呢喃的雨羞答答地从云层后露出半边脸,偷偷地窥视大地,直到大地陷入深深的沉睡,才一闪身,出现在天空中。一片叶缓缓飘落,迂回,沉淀在雨水汇集的水洼中。风起无声,叶自飘零,而雨,又开始在时间等待,等待着下一次的娓娓诉说。


---散文《雨打芭蕉》


今日推荐


蕉叶蛙趣


在今天的杂谈中,我们谈到了关于芭蕉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把芭蕉看作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用雨打芭蕉来写惆怅与感伤之情。而另一种则是还原芭蕉的天真本色,描绘雨打芭蕉清新美丽的风景,传递愉悦的感情。不知道你更喜欢哪一种态度呢?接下来优画君要为大家推荐一幅作品,它就是齐白石外孙、旅欧水墨艺术家熊之纯老师的《蕉叶蛙趣》。它描绘了这样一幅小清新的图景:在一场夏末初秋的沁人心脾、带着丝丝凉意与芳香的雨中,池塘边的芭蕉叶子被雨打湿。雨中的芭蕉出落得像一位活泼俏丽的少女,看上去青翠欲滴,鲜润可爱。芭蕉叶子下面的池塘里,一只同样颜色碧绿的小青蛙欢快地游动着,它睁着大大地眼睛,好奇地抬头瞧着雨中的芭蕉叶子。熊之纯老师画芭蕉叶,用墨酣畅淋漓。画青蛙,线条简洁流畅,寥寥数笔,便让一只精灵般的小动物跃然纸上。仔细观察便发现画面上还有星星点点的雨水,那是熊之纯老师用笔轻巧地弹出来的。这幅《蕉叶蛙趣》描绘了雨打芭蕉清新美丽的图景,更在画面上加入了一只青蛙,使画面有了灵性,堪称点睛之笔。整幅图画情绪欢快活泼,充满了童话般的诗意。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收藏。


艺术家简介

之纯,1950年生于北京。学习工作于上海。熊之纯自幼受到家庭的浓厚的艺术熏陶,幼时开始习画,其间得到母亲齐良芷(齐白石小女,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主席。)、及舅舅齐良末(齐白石幼子)的艺术指点与家法传授。外公是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熊之纯是这个艺术家庭的第三代画家。之纯的艺术风格体现在用简洁的笔法来表述他所喜爱的绘画物象的灵性与情感,在绘画的生涯中一直研习着新的风格与主题,近年来他专注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探索。而今,熊之纯老师定居北欧芬兰赫尔辛基,在保持创作的同时,亦致力于艺术教学--愿将自己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知传授给新一代的画家。


参展经历

2017年3月,《中国水墨遇上日本百彩墨》,香港,香港文化中心展览馆。

2016年11月,《齐派墨道--白石后人熊之纯先生“金秋水墨”展》,上海,上海田子坊艺术中心。

2015年10月,《熊之纯水墨作品展》,香港,一画廊。

2015年7月,《齐派传人熊之纯先生中国绘画交流纪念展》,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

2014年10月,受雅昌网邀请参加“美丽鹭岛-厦门艺术周展览”,厦门,厦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2014年9月,《齐派墨道-白石后人之纯先生水墨画展》,上海,上海中国画院。

2014年8月,上海图书馆“齐派墨道-白石后人谈水墨”公益讲座,上海,中国上海图书馆。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