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田:年方十八,如沐春风

发布时间: 2019-01-04 16:36 
分享到:


2018年十一月下旬的一天,我们从上海乘车北上到了济南,天气温晴和煦,正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写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北望黄河,南倚泰山,这个北方的钟灵毓秀之地有太多宝藏——济南有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有名吃油旋、甜沫、把子肉,济南还出过历史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



——但我们此行只有一个目的:拜访济南城内一位宝藏般的艺术家、教育家,吴玉田老先生。


我们约在百花公园内的尚豪美术馆见面,得知吴老师要来,他的几位学生也提前赶到,准备在采访后和老师叙叙旧,作为山东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开拓与奠基者,吴老先生不仅是艺术前辈,亦是令诸多学生尊敬、喜爱的师者,言谈举止,如沐春风,退休多年,学生依然记挂。



01


吴玉田出生于1939年,童年是在济南度过的,清贫的家庭生活在父母的经营下,倒也有很多乐趣。 



生命最初的耳濡目染,滋养了吴玉田的艺术之路。夜晚,一家人围坐着,听母亲讲鬼怪故事,回忆起来,吴玉田老师动情地说,“在艺术上,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父亲的好学让我印象深刻,他原本不识字,自学后逢年过节能写对联,会一手端庄耐看的书法,那时父亲每到年节,领我看踩高跷的、舞龙灯的,我也特别喜欢捏面人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玩武斗斗的,常跟他们走街串巷,不舍离去。而母亲用故事告诉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她心灵手巧,会剪窗花、扎风筝。童年受父母的恩惠和对民间艺术的挚爱,正是我走向艺术道路的根源。”

 

爱上画画似乎出自本能,但也有巧妙的机缘。才上小学一年级,吴玉田发现一位同学有本小画书,都是些风景和静物,好极了,他拿东西换到了这本书,整日“比着画”,孜孜不倦。他还会跟着周末做礼拜的人去魏家庄附近的教堂,只为得到一张印有圣母像的画片。


家里穷,但他不肯放过一点艺术的微光。父母有时给他一分两分钱,他便留着去大观园的小人书摊上,看的也是画。一次,他看到一本小人书上的古装人物画得十分生动,不肯离去,最后心一横,丢下二分钱,拿起书就跑。慌乱中撞到一位大婶,啪的一声大婶手上的馄饨就飞了出去,“你这孩子……”,没等大婶说完,他飞快跑远了,不敢停下,也不敢回头,总觉得被无数眼睛盯着。自此,不敢出门,躲在家里对着这本书画画,当同院的叔叔婶婶夸起他画的古装仕女、来家里要画的时候,父母只是惊讶,并不知这背后一段惊险历程。

 

小学毕业后,吴玉田休学一年。十三岁的小伙子决定帮家里挣钱,先是拉车,后来去建筑工地做工,这其中有多少辛苦,他不怎么提起,只记得拿到工钱开心得交给了母亲,“妈妈乐的合不拢嘴,领我们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成为永恒的纪念。要知道,那时候能照张相是很奢侈的举动,这就是母亲”。


初中时,吴玉田遇到了教美术的刘如璞老师,成为刘老师的入室弟子,开始正式学画。刘如璞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当时称北平)京华美术学院,齐白石看过他的画后大为赞赏,欣然收刘如璞为弟子。在吴玉田的眼里,师徒如父子,他去拜访刘老师时,不仅仅学画,还帮着打水、扫地,如同在自己家。

 

中学时代,正是生命发轫之初,忧愁只是短暂笼罩,欢乐却像饮不完的酒,一杯一杯,吴玉田不只学画画,还痴迷读书写诗,在《济南日报》发表过几十首诗歌,还爱唱歌,学会了识简谱,兴致好时自己谱曲,在群众艺术馆报名学过歌舞,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拿过五项全能第四名……

 

而且,他还有了一位女朋友:同窗六年、志趣相投的同学赵静瑄。

 

如他诗歌里所写,这些记忆是“美好的”,因为是“纯真的、质朴的、坎坷的、艰辛的、博爱的、钟情的、自由的、任意的”,生活的磨砺使他更加坚强自信,他拥有的,是至今回忆起来也觉得向往的蜜糖一般的青春。


02


1960年到1965年,是吴玉田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五年。家境贫寒,差点就放弃了入学的机会,为了筹集学费,暑假他拉煤送货,从北关车站货场拉到南郊二七新村近二十里路,上坡多,路途远,常常要通宵达旦才能完成工作,回到家已经是下半夜。


路上经过静瑄家,才知她拿着饭盒从傍晚开始等他,直到子夜,两人总算遇见。


1960年浙美入学留影

 

在浙美,他是邓白先生的得意门生。邓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大师、陶艺界泰斗,当时是工艺美术系主任,在浙美开创了我国首个陶瓷美术专业。第一届有六个学生,吴玉田便是其中之一。


与邓白先生合影


邓白先生艺术修养极高,为人却十分谦虚,吴玉田曾听邓白先生自称,“我是杂家,一事无成……”吴玉田很吃惊,在他心里,邓先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画家、陶瓷艺术家,是多才多艺的长者,怎么会是“一事无成”?这给了吴玉田深刻的影响,日后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日常生活,都沿袭了这份谦谦君子之风。


所谓“杂家”,并非涉猎太广而无所树立,应该是学识渊博,在每个领域都能达到超脱俗境、画龙点睛。诸多艺术都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超出“狭隘的不同”,汇成同一种升华的艺术精神。如李叔同,如达芬奇,如邓白先生。因而,吴玉田学的不仅仅是工艺和美术,他也爱诗歌、会音乐……凡此种种,都能化为艺术家表达人生的工具。多年后,他成了集设计、陶艺、雕塑、西画、书法、国画、作词谱曲为一炉的艺术“杂家”,“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将艺术的共性和个性在相互转化中加以升华,达到新的艺术境界”。


经邓先生介绍,吴玉田拜师潘天寿先生,时常去潘先生家学习请教,尤对指画受益颇深。潘先生告诉他,“心正则画正,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与潘天寿先生合作陶艺“鱼盘”


有一次,吴玉田拿着刚出窑的梅瓶送给潘先生,聊起“火的艺术”,他突然想到,“何不请先生画一个?”于是潘先生的第一件陶艺作品就这样诞生了,由吴玉田手拉胚做成直径36公分的直边钵,胚体烘干后,拿来给潘先生,稍稍讲述绘制要领,潘先生想了想,信手画了一条鳜鱼,“未曾想,一经烧成,华光四射,鳜鱼神采飘逸,栩栩如生”。

 

在绍兴写生时,吴玉田有感而发填了两首词,拿给潘先生看,潘先生又转给陆维钊先生,其中一首《清平乐》的上阕为:

 

稻浪凝集,

磨镰待出击,

不过千斤誓不倔,

笑把雄心收起。

 

陆先生给改了两个字,“待”改为“争”,“收”改为“树”,于是有了“磨镰争出击”“笑把雄心树起”,“争、树”二字,境界更高,“一争一树,成为我人生的起点和方向,受用终身”。



03


浙美五年如白驹过隙,1965年毕业时,邓白先生希望吴玉田留校任教,恩师厚爱难辞,但是吴玉田心中始终牵挂着远在山东的家人和爱人,最后还是拒绝了留校,回到山东。邓先生临行嘱咐:“你适合当老师、做教育工作,如果想回来,给我写信。”

 

没留在浙美,吴玉田却应了邓先生预言,一手开拓了山东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成为山东著名的艺术教育家。


西递教授学生写生

 

回山东的第一年下乡参加了“四清”,第二年和静瑄结婚,随后吴玉田到淄博瓷厂任美术设计室主任。淄博是山东瓷都,但因为历史原因,此时美术专业人才匮乏,吴玉田发起创办美术学校,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被批下来了。

 

建一个学校不是容易的事,校址选定、师资安排、招生程序……一关一关筹备下来,1973年终于正式招生,那年春天,吴玉田老师把亲自书写的校牌“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挂了起来。第一届158名新生入校,刚开学时,条件艰苦到师生只能睡地铺。邓白先生知道创校不易,组织了老师北上授课,还分配两名应届生作为师资,给这所山东省唯一的纯艺术设计类国家重点中专注入了勃勃生机。


轻工美校合影


这只是开始随后,1982年吴玉田老师审时度势在山东轻工业学院创办轻工美术系,填补了山东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空白。1999年在山东联合大学创办艺术设计学院始终以邓白先生为榜样,踏踏实实投身艺术教育,与邓白长期保持书信来往,同时也少不了良师益友的勉励,聊天时,吴玉田老师特别提到了于希宁、孙其峰、吴冠中三位先生。

 

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创办之初,于希宁先生所赠《白描梅花谱》是学生们的临摹范本,吴玉田老师编写的《山水画教材》、《花鸟画教材》都经于希宁先生校阅过。于希宁先生爱才,曾想以带研究生的名义将吴玉田招至门下。平日,吴老师给于先生,“研墨理纸,聆听教诲”。


于希宁(右)与吴玉田合影


孙其峰先生也是因办学来往密切,1973年到1978年,吴玉田老师多次赴天津请教孙先生,“每次去,先生总是把宿舍让出来叫我住。他骑自行车回家,吃完晚饭再回学校陪我,帮我完善教材,绘制插图,畅谈艺道与人品的关系,经历了我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时光。”


泰山写生,孙其峰(右)与吴玉田合影


孙其峰先生为《山水画教材》绘制了一套系统的教学示范图,惠及一批又一批学生。孙先生有时犯胃病,脸色灰白,疼痛难忍,只好拿起石料和刻刀分散注意力,等印章完成,才递给吴玉田,他一看,“印章是给我刻的!”


吴玉田老师于1977年结识吴冠中先生,便想为他办一个写生作品展。经吴冠中先生同意,文革后吴冠中的第一次画展就办成了,观者如云,一时成佳话。随后,吴玉田又为吴冠中先生编印了《吴冠中彩画素描选》,几经打样调整,成书后很快售罄。随后便是多年来的艺术指点和书信往来。


与吴冠中合影


1988年,在浙美建校七十周年之际,二人在杭州相遇,欣然合影,吴冠中先生握着他的手,“我们是校友!”


04


大半生都倾注在艺术教育事业上,他的画落笔成趣,秋叶、落樱、小花、小猫、兰草、金鱼……在他的画笔下仿佛拥有生命。

 

吴玉田老师不仅仅是画家、教育家,采访时,他带来自己的画集、画论、诗集、歌曲集、文集等等,显露出一位“杂家”的风范,就在前不久,他还在济南美术馆办了“年方十八——吴玉田扇画小品展”。


“为什么叫年方十八?”我对这个名字感到新奇。原来,看到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画里面皆是吴玉田老师以年逾八十的身体状态创作出年方十八的灵气与活力。


紫云


退休后,除了坚持艺术创作,吴玉田老师和老伴有了更多时间相伴相随,他在书里写,“大半辈子过去了才真知道疼爱妻子。”怕退休后突然闲下来不适应,他邀请老伴从书法入手,提笔练习起来,没想到老伴治学严谨,日日专心临帖,三个月时间就把楷书、隶书练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然后步入绘画,她画的观音圣像庄严、慈悲,发人深省。

 

2003年,吴玉田老师带文化团慰问援藏干部,为了相互照应,老伴也一同前往。



一路惊险,收获巨大,9天的采风成就了一组色宣重彩画,在蓝或黑为底的色宣上施以重彩,是他苦思冥想后“为了效果,不择手段”而得到的画法,绘画技法包括影绘法、反衬法、渗透法、立粉法、点绘法、泼彩法、肌理法、描金勾银法等,肃穆庄严,再现了雪域高原令人震撼的圣洁之美。


太昭古城


归来后的书画摄影展画册上,他写道:“唯真诚赤子之心,方能以磊落坦诚之襟怀去自由地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雪域高原这一佛教圣地。”


当老伴70岁生日时,吴玉田老师回忆二人大半生相互扶持的爱与关怀,用中学时代学到的乐理知识,作词谱曲,完成了献给爱人的《星星》,在生日当天唱给她听。及至近几年,老伴生病,吴玉田老师在病榻前悉心照顾,为她写文章,“哽咽着一字字、一句句写着,一字字、一句句念给静瑄——我的爱妻听,泪水滴到稿纸上”,最后这三十万字的书稿出版成书,书名也叫做《星星》。很多人看《星星》感动到眼眸湿润,因为一册书里,有太厚重的情感,是一位宝藏般的艺术家、教育家不吝倾吐的心声,艺术之为艺术,就在这份真挚当中:

 星星


天上降下两颗星星呦

地上从此有两个生命呦

两个新的生命

从此有缘相逢

无论白天黑夜

无论风雨晴空

他们有缘相逢

他们一见钟情

他们相爱相融

无论快乐悲伤

无论健康疾病

他们同舟共济

他们患难与共

歌颂爱的忠贞

超越情的时空

两颗星星,两颗星星……


更多作品:


岁朝清供(指画)

朝露(指画)

神光4,50x50

扎什伦布寺7


吴玉田个人简介

吴玉田,1939年生于山东济南,1960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从师邓白先生,攻读陶艺及国画,并得潘天寿诸大家入室指授。毕业后,蒙孙其峰、于希宁、吴冠中先生厚爱,悉心教诲,悟得诸家精髓。1972年倡导创办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1982年在山东轻工业学院创办艺术设计系,任系主任,教授;1997年发起成立山东齐白石艺术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1999年在山东联合大学组建艺术设计学院,任院长;2003年率文化代表团赴西藏慰问援藏干部,任团长;2007年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赴马来西亚举办慈善义展;2012年成立山东华胄艺术研究院,至今任院长。


吴玉田先生是山东省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在济南美术馆举办书画陶艺个展上,为表彰先生为山东美术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山东省人民政府特发函祝贺,这在山东历史上尚属首位。


其论著有《新编山水画法》、《商标设计战略》、《采风西藏》、《西藏风情——吴玉田色宣重彩画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百扇图》《吴玉田画集》、《吴玉田诗草》、《吴玉田文集》、《五台山诗文集》、《吴玉田原创歌曲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集•吴玉田》、长篇纪实文学著作《星星》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原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书法家协会理事。



采访 丨 xixi

撰文 丨 xixi 

图片由吴玉田先生提供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