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问答 | 女性一定要裸体,才能进入艺术史的殿堂?
问题一
如何评价以下这段话:“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只有不到5%的艺术家是女性;却有85%的裸体是女性?”
优 画
君 说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优画君,优画网主编。优画网,一家有品位、懂生活的艺术电商。我们的口号是:简单艺术、简单生活。我们的愿景是:让艺术创造价值。
请允许我谈一谈对这段话的看法。题主所引用的这段话,是美国著名艺术团体游击队女孩所说。Guerrilla Girls (游击队女孩)是以通俗的媒介和明确的语言介入公众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团体。由一群匿名女艺术家、作家和电影制片人组成,公开露面时身着短裙、长袜和高跟鞋,头戴猩猩面具,至今也很少人知道她们的真实身份。
游击队女孩
在1985年于纽约现代艺术馆举行一次大型当代国际艺术回顾展时,游击队女孩首次以示威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她们指出,在参展的169名艺术家中,只有13名女性,充分说明了社会和艺术界对于女性的偏见和不公正态度。从那以后,她们便不断的通过海报、广告和宣传小册子等形式抗议艺术界的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她们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知的是1989年创作的招贴海报《女人一定要裸体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在海报上还标明文字:现代艺术中不足5%的艺术家是女性,但85%的裸体是女性。令人玩味的是,游击队女孩创作的这张海报上的女子,戏谑地模仿了安格尔《大宫女》的姿态。这可以说是女权主义艺术家对男权主义艺术史的一次嘲讽。
安格尔作品《大宫女》
如何看待这段话?我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我们应当看到这段话当中包含着的鲜明对比以及不合理因素。纵观中西方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艺术史几乎是由男性写成的,艺术史上的那些人物,绝大多数也都是男性。
而女性,用约翰伯格的话来说,历来都是被男性观看的对象。男性审视女性,在他们构筑起来的社会体系当中创建一种披着文化之画皮的规范,来塑造他们心目当中的理想女性的仪态举止甚至品性道德。
在西方文化当中,女性虽然也曾经在中世纪时期被奉为高贵而完美的情人,但始终没有改变她弱势的地位。艺术史成为男性观看女性、塑造女性的历史。以至于85%的裸体都是女性,她们被男性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满足男性意淫的欲望又或者理想化的对美的追求。与之相对比的是女性艺术家的寥寥无几,能够被艺术史承认的女性艺术家是非常稀少的,即使在女性力量崛起的现当代艺术史上也相对较少。仿佛女性一旦获得了自主权,便会招来非议。比如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和波点婆婆草间弥生,这两位女性艺术家因张扬个性的行为艺术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后者甚至不被自己的祖国接受,被亲生母亲嫌弃。以上这组对比和反差充分说明了艺术文化领域目前还是一个男权的领域。
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又要看到这种现象当中包含的合理性的因素。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曾经有过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文明。女性因为掌握了能够孕育生命的神秘力量,而获得崇高的地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更加富有力量和理智的男性掌握了社会的主宰权。这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自然选择。到了现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女性逐渐觉醒,女性的力量和光芒重新又绽放出来。掌握了文化知识,具有了艺术素养的女性要求从男权主义单一的霸权中解放出来,以女性本身的视角去从事一份独立的工作,以及文化艺术活动。这同样也是历史发展阶段的自然选择。
此外,女性之所以成为男性观看的对象,不完全是性别地位上被压迫的结果。女性的身体本身比男性来说更加优美,更适宜成为艺术表现合描绘的对象。因此,观看女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当今时代,女性日益崛起,以和男性平等的姿态站立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者意识到女性曾经和正在遭受的歧视并提出反抗。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也要防止矫枉过正的嫌疑,即,盲目追求性别平等,把女性变得男不男女不女、完全和男性一样。这是女权主义者们需要警惕的一大风险。
问题二
怎样引导孩子欣赏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
优 画
君 说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哦。怎样引导孩子欣赏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步。
蒙德里安的树
第一步,带孩子认识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出生于1880年,父亲是一位具有一定美术素养的小学校长,蒙德里安从小耳濡目染、接触美术,八岁的时候就立志成为一名画家。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在他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后来,蒙德里安受到了立体派的影响,他的艺术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他逐渐放弃了具象绘画,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
第二步,带领孩子感受蒙德里安作品风格的演变。向孩子展示早年蒙德里安的美术作品。
蒙德里安早期作品
让孩子充分感受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辨识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从中发现严谨的构图、奔放的笔触和浪漫的诗意。他的画作兼具古典的宁静和现代的表现力。风格相当独特。
第三步,让孩子观察蒙德里安后期的标志性的格子作品,说出心中的感受。孩子们一定会感受到,这些漂亮的格子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虽然它们是静止的,但它们好像又充满了动感。这些格子仿佛是某种谜一般的音乐,它们当中包含着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这些格子颜色鲜艳漂亮,经典大气,经常被运用到时尚设计中去。
蒙德里安作品
蒙德里安作品元素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
当孩子说出这些,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孩子解释从早期具象到晚期抽象的变化的原因。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事物,都处于瞬息万变的发展当中。某一个新的契机,很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蒙德里安的变化是偶然的,他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冲击,迸发出新的灵感。蒙德里安的变化又是必然的,他深厚的古典美术基础和他对宗教与超自然的思考,注定了他即将从具象艺术当中解放出来,蜕变成为更加纯粹的形式。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晚年移居纽约,大幅度扩展创作领域,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最高境界。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在和孩子一起回顾了蒙德里安的个人艺术生涯之后,我们还可以向孩子讲一讲关于蒙德里安的小秘密。蒙德里安是一位可爱的天才,他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不完美,有一些小缺点。他的意志并不是非常坚定,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他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艺术,去当一个农场工人。他特别热爱美食,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咆哮吵闹的音乐……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蒙德里安是一位伟大天才的事实。小小的瑕疵让他的人性更加丰满,更加真实。最后,我们可以让孩子谈谈从蒙德里安身上获得的启发。孩子们一定会认识到,世界是充满奇妙变化的,艺术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自己,往往需要历经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寻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或许曾经想要放弃,但真正的成功者总是最终选择了坚持理想。这就是蒙德里安的事迹带给孩子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