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话题 | 是不是GAY真的无关紧要,因为它只是一个标签!

发布时间: 2019-04-04 09:24 
分享到:

我想说的是,疯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体内,不在外面也不在我们所持有的设备中。当然,科技公司雇佣了大批设计师和工程师阻止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情感,他们调整算法,让我们可以轻易得到符合我们偏见的内容。但他们利用的是我们不愿意作为有一个意识的个体,只愿意沉浸于轻松愉快的乐趣当中。

#Voice:一名伊斯兰女作家提醒“标签”带来快感,也带来杀伤力




现代人是一个矛盾体。


人们建立了许许多多的标签,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分门别类。


这套被称为标签的管理系统,似乎主宰着我们的兴趣倾向,甚至决定了我们的阅读偏好,以及我们收到社交媒体以及门户平台相关信息时的侧重领域。或许你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我却想说这件事情也谈不上“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标签化的世界。标签,便于我们管理对事物的印象和认知。然而,标签,也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狭隘。一个标签,往往代表了一种固定的口味、偏好、风格、基调、印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位BOSS因为某一次在办公室里对下属发火,他被打上“脾气不好”的标签,从此人们看待他的时候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他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宣泄情绪,甚至指责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他产生负面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这位BOSS仿佛成了一个扁平化的人,只剩下“脾气不好”这种典型的、浅表的个性特征,而他性格当中包含的其它特质,却被忽略不计。


再比如,一些文化上较为保守的地区,对GAY(男同性恋)始终存有偏见,一些宗教教义甚至认为同性恋爱是堕落的、罪恶的、不可原谅的。即便在一些文化上较为前卫和开放的地区,人们对GAY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有这样那样的标签化的印象。一旦被打上GAY的标签,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位男士是一个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异端,认为它是个性化的,是反叛传统的,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而忽略了他本身也是一个平凡、真实、立体而丰满的人,也拥有涵盖多个侧面的性格特征。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名叫《粉雄救兵》的真人秀节目,它的主角是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GAY。这五位帅哥有两个共同的“标签”,一个是男同性恋,另一个是时尚人士。然而,他们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和性格特征都很不一样。这五位同性恋帅哥聚集到一起,成为一个组合,专门帮助邋遢的男人从身心到生活方方面面改头换面,把原本邋遢的直男改造成风度翩翩、魅力非凡的时尚潮男。这样一档真人秀节目无疑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硬汉形象,对GAY这个充满偏见色彩的标签进行了革命性的挑战。通过这档节目,全世界的人们都见证了五位男主角各有千秋的时尚气质、专业能力,感受到了他们的机智、幽默与可爱。GAY不再是一个刻板的标签,GAY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色彩的生命。



这档真人秀给我们的启迪同样也可以运用到欣赏艺术中去。对于初级的艺术欣赏者来说,他们需要借助艺术史知识和感性经验建立一整套标签,来对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认知。比如了解印象派的整体艺术特色,再如对抽象表现主义的理念与风格加以把握。然而,当艺术欣赏者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鉴赏经验之后,标签便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



标签,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变得粗略。上面说到的印象派这个标签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我们观看一个展览,看到一些印象派的画作,我们便在脑海中为它们打上统一的标签,将它们和印象派的大体风格对应起来,然后走马观花地草率掠过它们的影像,并不深入地体验和细致地观察它们,最终得出一个印象:这些作品都“差不多”。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印象派”的标签来看待这一流派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便会惊讶地发现,热爱园艺的莫奈,其睡莲系列作品更具有东方艺术的禅意;擅长刻画人物动作的德加,在构图方面颇有创新意识。雷诺阿晚期的作品,充满了古典主义的优雅。



如果说,标签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分门别类将事物看做一个集合的思想方法,那么打破标签则使我们认识到事物之间细致入微的不同。审视男同性恋者如此,欣赏艺术也如此。


编辑:优画君

拒绝标签,是我们的态度!


今日推荐:孤独症患者010

Artist/张成成,优画网驻站艺术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收藏作品。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删。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