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速入宫,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有哪些亮点?

发布时间: 2020-09-16 15:00 
分享到:
紫禁城,沉淀600年的记忆。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建立明朝定都于南京。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
下诏迁都北京,一座宫殿即将诞生。
直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汇集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
这座宫殿才终于完工。
2020年,紫禁城600岁了。


说是一生一次必须要看的展览也不夸张,
真正错过了就要再等一百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次大展吧!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等出席开幕式。

胡和平致辞 
胡和平在致辞中说,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集大成者,是国内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博物馆,是世界著名遗产地、旅游目的地。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紫禁城600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和故宫博物院近年工作成果,既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紫禁城文化价值,又能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人们的文化需求、旅游意愿。

王旭东致辞 
王旭东表示,2020年既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为此筹办了40多项系列纪念活动,“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展览。
本次展览通过“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单元、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规划、布局、建筑变迁及其所涉及的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方便观众理解贯穿于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其建筑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六百年的传承中,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质,亦受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容乃大”之胸怀的实物例证。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历来是中国古代营造的重点所在。紫禁城更是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不仅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准,其巍峨壮丽的建筑群亦成为国家政权神圣庄严的象征。
 
18个历史节点


此次展览使用了午门区域的西雁翅楼、正楼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参观由午门西马道进入,东马道离开,展线全长256米,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计450余件。展览形式设计紧扣“时间”这一主题,以四季变化的景象为背景,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感受到故宫不同季节不同景象变化的美感。



西雁翅楼展厅主题为“宫城一体”,空间色彩采用米白色,凸显明代石质构件立体效果,配合大量图版说明及书画展品,讲述明代宫城建设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通过3个历史节点,讲述了北京皇宫营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内布局的改变。



午门正楼展厅主题为“有容乃大”,空间色彩采用红色,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宫殿建筑及内檐装饰的华丽与精美,同时讲述清代各个时期紫禁城建筑格局与风格的变化。

通过8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为满足其理政、寝居等功能的需求,对紫禁城建筑进行重修或改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展出文物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东雁翅楼展厅主题为“生生不息”,空间色彩采用绿色,意在表示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通过7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发生的故宫文物南迁、中轴线建筑测绘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档案以及实物展品,呈现了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发展过程。



此次,午门展厅相当于参观紫禁城的“序言”厅,希望通过展览,使观众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曾经的紫禁城、今日之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见证属于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到来。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 2020.09.10 – 2020.11.15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
本次展览不单独售票,
凭故宫博物院门票进院后可免费参观。

大家可以利用国庆节参与这次大展,亲身感受紫禁城中的文物、故事与技艺,来一场穿越600年的历史对话!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