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说最好的动画在中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发布时间: 2016-11-15 00:00 
分享到:

接待宫崎骏一行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领导从客人们口中了解到日本商业动画的制作体系,并提出了希望引进体系的意愿,这让宫崎骏和高田勋两人无比失望。另一方面,失去了体制支持的中国动画也步入了衰退期。

在制作完《风之谷》后,作为奖励,宫崎骏和高田勋一行人来到中国公费旅游,并在那里参观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田勋回忆说,宫崎骏和他都非常喜欢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特伟导演的早期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把他俩惊艳了一把,高田勋甚至笃定,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可能实现日本所言的艺术至上主义。

80年代,刚好是中国迈入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接待宫崎骏一行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领导从客人们口中了解到日本商业动画的制作体系,并提出了希望引进体系的意愿,这让宫崎骏和高田勋两人无比失望。另一方面,失去了体制支持的中国动画也步入了衰退期。后来高田勋再谈到这段经历时边说,中国一下子迎来了现代化,但却把自己的风格丢了。

宫崎骏、高田勋所言的中国学派动画为何物?这一期,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

起源

何为美术片?何为新中国美术片?

宫崎骏口中的中国学派动画,从狭义范围内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产美术片。谈起中国美术片,不少读者不会陌生,比如《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这些耳熟能详的童年记忆,而创造他们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为不少读者所熟悉。

早在解放战争初期,美术电影就受到重视。1946年10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成立,它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生产美术片的部门。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制作的美术片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次年11月,该片厂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采用傀儡木偶戏的方式,并使用了传统京剧的京腔和京剧场面,用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具有浓重的戏剧意味。

《皇帝梦》分为四幕,最后一幕"四面楚歌"以夸张的方式讽刺某位接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傀儡领袖不过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1948年1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又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美术电影《瓮中捉鳖》,从片名上顾名思义,本片呼应了解放战争在全国大范围的胜利,反映国民党政府穷途末路的下场。虽然本片只有10分钟,却在解放区引发了轰动,效果比一般的新闻片还要好。

为了更好地发展美术电影,1950年,美术组的22名工作人员在特伟的代领下来到上海,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在上海较为丰富的物质支持下,以及以著名动画大师万氏三兄弟为代表的专家的加入,新中国美术电影得到了新的发展,到1956年底,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已经发展到200多人。次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

风格

政治宣传虽然是任务,但也开始奠定中国学派的美术片风格

如果说新中国初期的美术片大多政治性较强,这显然有失偏颇,虽然政治宣传是当时美术组工作人员的一项任务,然而除此之外,也开始奠定中国学派的美术片风格。1956年,新中国第一部美术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奖。虽然喜获殊荣,然而组委会却搞出了一个小乌龙,一些评委误将该片认为是苏联影片。这让特伟陷入了深思,他想到动画这一外来的影像表现形式虽然经过万事三兄弟等中国动画人的探索,然而如果不能脱离国外的窠臼,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因此,特伟决心制作出带有中国民族风格,具有辨识性的美术片。

很快,特伟便有了机会。漫画家华君武在1955年创作了一个动画剧本《骄傲的将军》,他希望特伟能将之改编为动画。特伟看到剧本后,隐约感到这是一部能够摆脱苏联风格的片子。

很快,1956年,《骄傲的将军》便制作出来,片长达到24分钟。特伟在制作本片前便提出"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该片较为完美地实现了特伟的想法。因此,也被国际动画界盛赞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后,美术电影也迎来发展新阶段。在社会主义供给制市场的支持下(也就是不用考虑成本,经费靠写申请打报告),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创作非常积极,将美术片的艺术性和技术性推上了一个新高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还能完成量的要求。

创新

只要你们提出需要,我动员全国力量帮助你们。

考虑到美术片比较容易被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人民接受,创作者们采用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制作美术片。当然,说是接地气,实则艺术性上不会有半点退步。

1958年的彩色美术片《木头姑娘》便是这种典型,本片的故事背景在草原上,一个木匠雕刻了一个等身大的木头姑娘,画匠走来,给木头姑娘上色,银匠过来,给木头姑娘打制了一套美丽的首饰。一个英俊的青年看到木头姑娘,心生爱意,献上了歌声。优美的歌声让木头姑娘获得了生命。

随着木头姑娘复活,矛盾随之爆发。木匠、画匠、银匠、青年都声称姑娘属于自己,四个人闹得不可开交,只好请王爷来裁夺。王爷心想总不能把人劈成四份,于是把木头姑娘许给了每一个人……

最后还是牧羊少年充当裁判。木匠雕出了姑娘,所以姑娘应该认他做父。银匠为姑娘打出首饰,因此姑娘应该拜他为师,学习技术。青年给了姑娘生命,理当娶她。画匠让姑娘变得美貌,所以应该做证婚人。

本片通过木头姑娘的故事,来解答如何进行劳动成果的分配,哪些人做出了主要成果,哪些人是次要成果,然后做出平衡,将富有哲思的道理以浅显的方式告诉了观众。

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初期的代表,《大闹天宫》是国产美术片中的里程碑。不过除了《大闹天宫》这一彩色长片之外,同一时期,国产美术片在动画表现形式上有着非常多的创新。其中最为典型,也被宫崎骏及国际动画人盛赞的便是水墨动画。

如何让水墨画动起来,是摆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1960年1月20日,由中共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中国美术协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了一期"美术电影展览会"。在会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卢怡浩向时任国家副总理的陈毅汇报了建国以来的美术电影发展事业。当陈毅得知上美希望把齐白石的水墨画搬上银幕时,他表示:"只要你们提出需要,我动员全国力量帮助你们。"

翘楚

能与迪士尼比肩的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动画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美迅速成立了水墨动画实验小组,并作出明确分工,由1960年以《萝卜回来了》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的唐澄担任组长。值得一提的是,唐澄也是新中国第一位美术电影女导演。

实验小组在分析了齐白石的笔墨技法并进行反复实验后,成功拍出一部《水墨动画片段》,以此为基础,1960年底上美制作出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除了享誉世界的水墨动画之外,上美也继续发展从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时期便努力开拓的木偶动画。相比于美术片,木偶动画的片长更长,更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戏剧家夏衍就定下了"美术片要面向儿童"的方针,而木偶片被认为是最接近儿童的表演形式。

新中国木偶美术片奠基人的靳夕是一位学者型的导演,在他的带领下,上海电影制片厂木偶片组拍摄了多部直接或间接反映儿童思想和生活的影片。其中,诞生于1955年的《神笔马良》是建国初期木偶片中的翘楚,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电影节上引发强烈反响。

靳夕一方面在制作木偶片,一方面在注意对传统木偶和皮影戏剧的保护。靳夕对传统木偶艺术有一种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在《神笔马良》之后,新中国陆续拍摄了三部传统木偶和皮影戏剧的纪录片。1956年8月,《中国的木偶艺术》获得第七届威尼斯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奖项。

在慷慨的政策支持下,新中国美术片制作进入大跃进时代。荣获第一节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电影节木偶片奖的《机智的山羊》的整个设置过程只用了21天。

除了水墨画和木偶动画,剪纸动画独树一帜,也获得极大的发展。由胡雄华导演的《差不多》剪纸动画获得第二届萨格勒布国际电影节奖。

没有市场的后顾之忧,1966年前的新中国美术片制作环境宛如天堂,也难怪宫崎骏等人会羡慕社会主义国家的动画制作环境,并盛赞能与迪士尼比肩的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动画了。


登录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手机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