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迪拜——企鹅王子的深海孤独
深海孤独
“ 理性上来说,企鹅所代表的——它指——是个无国界,无本意欲指的载体,如它出产于南极自成一体;是鸟却不飞;入水却非鱼,难以被归类便无法被它指,......能在庞大的被定性的体系里保留一个不确定的“指向”是未来无限希望的好源泉。 ————刘清路
《诗与远方》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6
《停》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6
《海洋纠纷》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6
《亚细亚的孤儿》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6
合图《海洋公约》240*120cm 布面油画 2016
刘清路是U君见过的艺术家中又一个本身就对文字有着深刻体会和认识的复合型创作者。虽然作为画家的刘清路似乎要更有影响力,然而以文字为基石堆积起来的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会给绘画作品带来别样的色彩。
《一场确定的战争》 140*100cm 布面油画 2016
这种冲击力在刘清路的画中体现为两方面。在U君看来刘清路的某些画作充斥着故事性和象征意味,另一些则带着虚无性。这大概取决于其中的企鹅处于怎样的位置。欣赏刘清路的绘画恍若观赏一系列的科幻的、前卫的、讽刺的、疏离的、荒诞的、悲伤的等等集于一身的小说。
《无力返回》 150*120cm 布面油画 2015
《向西之旅》 150*120cm 布面油画 2015
这样的作品像使得文字活化了一般,把那种同世界剥离出来的游离着的不安与困惑、孤寂与些许伤感,借由千万只看似相同却又充满无尽细微变化的企鹅演绎出来。
《仙女座星云》 150*100cm 布面油画 2013
《国际圆桌会议》150*110cm布面油画 2013
在这里,企鹅就像虚无的符号,静静地堆砌着,直至蔓延至你心底深处的角落。虽然更多的时候这些企鹅是作为理性的镜面或者说每个人可能的样子而存在的,并于若有似无间静静的折射着世间百态。不论是哪一种,刘清路也尝试着将自己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心情、所遇所想、认识等等融入其中。
于是乎由于看待角度的不断变化,我们获得了对同一作品的更多认识,而这也或许是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零旁观者》 24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也许因为常年旅居异国他乡,漂泊在刘清路这里已为常态。作为接近90后的80后,刘清路恰如其分的用那些不曾改变的深蓝基调,反映着一群在深海里如同鲸鱼般唯有孤独相伴的年轻群体的彷徨。这种“游离”使他们成为了他们,也使刘清路成为了刘清路。
《建国大典》 24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对于城与城之间的联系,刘清路也做过难以言喻的描绘。城与城的融汇使原本空间上的距离感被大大缩小,但却产生了连自己都难以分辨其原貌的新城,而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麻木,最终与世界形同陌路。
《北京&迪拜》 90*120cm 布面油画 2016
《纽约&迪拜》 170*80cm 布面油画 2016
《洛杉矶&迪拜》 120*90cm 布面油画 2016
合图《人诶类城》 360*90cm 布面油画 2016
《鲸从云中出》 150*120cm 布面油画 2005
友人说
“刘清路和他这一代的大多卓见成效年轻艺术家有着共同的类似点——个人化极为严重;注重心理自我表达;把孤独感毫不掩饰的融入其中。不同点在于:他的作品中情绪与画面的统一达到了同类型其它当代艺术家难以并驾齐驱的融合度。整体视觉当代感恰如其分的把观者的情绪渲染其中。数以千万记的符号排列恰似五月的樱花一样的漫天扑过来蔓延至心底的静默孤独感。深含其中不易察觉的神秘虚幻与冷幽默。”
—— 村上芯(读卖新闻(日)杂志编辑、日本文学家)
“刘清路的创作脉络,一直是和他个人成长与艺术表达上的成熟环环相扣的。从多年前我在纽约第一次看到他的写实作品里那些瘦弱女孩的幽怨与孤独,到现在的外向上这些极为当代,但依旧是如此虚幻与敬慕的’企鹅”——我并不认为他画的是企鹅,那些本应可爱却极其神秘甚至带有崇高感的实体形象所给我的感受是——它们就是我们,而我们终于可以像看它们一样的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到了我们自己。”
——布里丹妮(美国《LES BEAUX ARTS》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