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牡丹竹石图》赏析
此幅《竹石牡丹图》为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美术教育家关广志旧藏,和上海博物馆藏《竹石牡丹图轴》极其相似。秉承徐渭风格,构图奇绝,气势纵横奔放,墨色酣畅,笔简意赅。
在中国绘画史上,徐渭是一位极其卓越的代表性人物。他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史上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笔墨恣肆,巧用泼墨、破墨,妙用胶矾,层次分明,虚实相生。后世的大画家石涛、吴昌硕、齐白石对他都十分拜服。
清初四僧之一石涛说他“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
吴昌硕亦说他:“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齐白石甚至作诗:“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徐渭以大写意花卉名世,用笔用墨皆有独创之处。 此画作横宽32.3 公分,纵长122公分。在徐渭作品中,已属较大尺寸。
图中所描绘牡丹竹石,是文人花鸟常见的题材,而全用墨笔为之,不见勾勒。置于山石之后的两组竹花一上一下,上组以竹为主,花为辅;而下组以花为主,竹为辅。
山石直接以墨色浓淡区分阴阳,既不损形似,又神完气足,两相助益,相得益彰。
两朵牡丹分布于画面上下,花头生动饱满,花瓣成组,笔笔留痕。若细观,无两笔雷同,笔尖、笔肚、笔根墨色有异,变化极其丰富。花蕊之墨点大小相宜,点如坠石,疏密有致。花叶灵动,穿插自如。
中部的山石造成山石之上的牡丹竹叶主体上扬,而位于山石下方的花竹变为俯瞰,其角度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整体画面中锋、逆锋、侧锋、转锋等笔法驾驭从容,无人可及。牡丹竹枝,一为富贵之花,一为君子之喻,徐渭偏用荒率跌宕的笔意来表现,却不失其腴美之态、清劲之姿,是可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也。
牡丹何事号花王,
笔底翻增一段香,
昨者唤人常估较,
风尘终属汉张苍。
位于右上的题诗运笔舒缓大气,结体紧凑,苍劲的笔法融于画中,书画结合完美,相得益彰。题诗中,徐渭借汉丞相张苍之名,隐喻人生虽然跌宕起伏,但终可功成名就的期许。由此,也可推断这幅作品应是其盛期之作。
徐渭是继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大写意画变革的一代大家。他的绘画以水墨为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他虽受到许多大家影响,但绝不为传统所囿,他曾自信地说自己“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徐渭一生曲折,诗文书画无不张扬着鲜明的个性,戏曲亦风格清奇,不落窠臼,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徐渭在文学艺术史上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
徐渭是文武全能,他自己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虽然把画放在了最后,但其实正是在徐渭的笔下,才开启了大水墨写意花卉的画法,他的开拓之功是后人永记的。
图片均转自网络